《诗经》撷英(系列之三)

  
2023-10-20 11:24:42
     

□寒江雪

  
铁 血 亦 柔 情 ——《 采 薇 》

  
  有人说《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采薇》是边塞诗的初祖,也有人说它是反战诗的发端。挑拣选读《诗经》的我最初是没有注意到它的——看名字就觉得这是与农桑有关的诗,不读也罢。
  
  发现它、细读它也是偶然——研读那位风流执宰十数载,衣冠磊落扶晋祚的谢安时,看到了一则故事:有一天,谢安突然问子侄们,在《诗经》中最喜欢哪一句?芝兰玉树的谢玄公子脱口而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多么美的诗句,多么幽远的意境!是情诗吗?联想到这位公子统八万北府精兵大破前秦百万大军的“淝水之战”,我感到《采薇》定然不凡,不会是情诗那么简单。果然,读来确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六章之诗,这在《诗经》中应算是长诗了。虽归类《小雅》,读来却颇似《国风》。从中读到了浓浓的思乡情绪——“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忧心孔疚,我行不来”……也读到了高昂的战斗意识——“岂敢定居?一日三捷”“岂不日戒?猃狁孔棘”……这种恋家思亲的个人情与为国赴难的责任感交织在同一个场景,难怪后人会对它作出不同的解读。而在我看来,面对异族的凶残暴虐,奋起反抗才是正途,战场思乡原属常情,战后的伤感亦合常理,何来反战一说呢?我是认同它作为边塞诗初祖之论的,而且是爱国护国的边塞诗。
  
  战士是在战争中成长的。薇之作,薇之柔,薇之刚,这是薇的自然生长过程,又何尝不是在借喻战士的成长经历?先人比兴的功力不是开玩笑的!
  
  思乡的情愫、忧伤的情调,这并没有降低诗篇爱国、护国、保国的主旋律。恰恰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战士形象,更让人感到真实、可亲,使这首诗读来动人心弦,引人遐思,令人动容。想想我们深情演唱的《十五的月亮》《再见吧!妈妈》吧,影响部队的士气了吗?有损战士们的形象吗?是在渲染反战吗?
  
  没有军旅经历的人,难以理解军人的喜怒哀愁。“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怎样的心绪?
  
  终于踏上归途了——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漫天飞雪中,沉重的脚步——忆征战之苦,伤战友之亡,感己身之痛,怎能不思绪万千、百感交集!“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生死相依的同袍在哪里?浴血同心的战友又在何方?怎能不泪水盈目!
  
  遍览“诗三百”,写士兵、写征战的诗也有数首,如《东山》《击鼓》《无衣》。以我的审美,唯《无衣》可与《采薇》相伴对读——以《采薇》的柔情对《无衣》的刚健,以《采薇》的深情独白对《无衣》的雄浑合唱,这一柔一刚,一深情一雄浑,堪可并称战歌之双绝。
  
  悠悠千载过,谁可续《采薇》?
  
  我们终于等到了范仲淹的《渔家傲》,这篇被称为“穷塞主之词”的边塞曲直可称为《采薇》的续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不想再劳费笔墨评述这首词的苍凉雄劲,评述将士们的怅恨、感伤、坚忍、激越了。我曾对《渔家傲》做过直白且略带诗意的诠释,其中也揉进了《采薇》的意境。现录之于下,作为对边关将士们的礼赞,也作为对《采薇》的致敬:
  
  纵马立苍岭,征袍绕云端,
  
  背倚孤城望长天。
  
  瀚海茫茫,关山阵阵,
  
  横刀四顾,思绪无边:
  
  落日余晖里升腾的,
  
  是凄冷的大漠寒烟。
  
  朔风呼啸中隐现的,
  
  是幽怨的羌村芦管。
  
  还有那去无留意的匆匆归雁,
  
  牵引着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朦胧泪眼。
  
  归无计,
  
  恨边患未息,天狼高悬。
  
  好男儿志在边关。
  
  哪管他春风不度,
  
  霜染白发,夜色生寒。
  
  誓将挽雕弓,长箭穿云透阴山,
  
  驾长车,旌旗猎猎踏贺兰。
  
  直令西戎星落,北狄凋残。
  
  拓土开疆,勒石燕然。
  
  雨雪霏霏,归途漫漫,
  
  封侯且莫话,挥鞭向故园。
  
  心惴惴,情怯怯,总难安——
  
  不知儿童是否相识,
  
  不知杨柳是否依然!

  
泣 血 的 思 念 ——《 葛 生 》

  
  一直推崇秦风三绝——最美丽的情歌《蒹葭》,最雄浑的战歌《无衣》,最悲怆的挽歌《黄鸟》。徜徉在诗的海洋里,努力为它们寻找着可堪对读的诗篇。为《蒹葭》找到了《硕人》,写下《最自然的美丽》;为《无衣》找到了《采薇》,写下《铁血亦柔情》。那《黄鸟》对什么?……找到了!是被称作“悼亡之祖”“悼亡诗绝唱”的《葛生》,我将为它写下《泣血的思念》。
  
  诗云: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这是一首悼念亡夫的诗篇,描写了遗孀的孤单和对亡夫的深情怀念。如果说《黄鸟》是众人含泪哼唱的悲怆挽歌,那《葛生》就是爱人泪尽声咽的泣血悲鸣:我多么想像荆条绕树一样与你相依相偎,可我的爱人却长眠于此,独守安宁!我多么想如棘藤缠树一般与你相爱相拥,可我的爱人却埋葬于此,独自安息!生离死别,阴阳两隔,孤独寂寞却是共同的——你在九泉之下独处、独息、独旦,我在红尘之中又何尝不是?终有一天我也将化为泥土,魂归黄泉,与你长相厮守,同穴而居!
  
  死亡如果是生命的自然过程,人们也只能坦然面对。可世间不期而至的意外、突发的天灾人祸何等之多,面对爱人的突然离去,如何坦然面对?漫长孤寂的夏日,念念心随归雁远,思念无边。“曾经沧海难为水”——恨水东逝,夺走了我的爱人。孤寂漫长的冬夜,寥寥坐听晚砧迟,长夜难眠。“除却巫山不是云”——彩云西归,换不回我的夫君。如此思念之深、悲哀之重,谁人可以体会?说《葛生》是悼亡诗的绝唱,我信!
  
  自《葛生》始,悼亡诗屡现诗坛,如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离思》《遣悲怀三首》,陆游的《沈园》,等等,但“皆不出此诗窠臼”。直至我们读到了苏东坡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十年生死,无时或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思念,绵绵不绝如无语东流的长江。面对凄凄孤坟,此情无人可诉,凄凉说与谁听?唯有涕泪千行,伴明月夜,洒短松冈。苏子一曲《江城子》,续写《葛生》悼亡情。
  
  我为苏子的夫妻真情所感,写下如下诗章:
  
  幽兰,王者之秀,不以无人而不芳。
  
  苏子,人中龙凤,常以失兰而神伤。
  
  十年生死两茫茫,无时或忘。
  
  漏夜梦起,遥想霜冷寒夜,
  
  寂寞孤坟苦凄凉。
  
  子规悲啼,毫端泣血,魂归故乡——
  
  小轩窗前,征尘满面,诉万般思念,
  
  短松冈上,两鬓飞霜,寄浊泪千行。
  
  此情此意,直令人扼腕长叹,痛断肝肠。
  
  苏子悼亡,真情真意,真真悼亡。
  
  千年之前,《葛生》悼亡之绝唱;千载之后,《江城子》天下第一悼亡!
  
  (作者单位: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