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那彝族警察

  
2021-09-10 13:57:18
     

 

  □ 喻强
  
  很多年前我曾住过一家山间旅馆,旅馆简陋但干净,店主的相貌平常得令人过眼即忘,但他待人亲切而和善,山间缺电,他撑着马灯为我照亮,嘘寒问暖,唯恐我着凉。不知不觉,这不经意的回忆已成为我人生旅途的一个美好定格。在我的人生旅途中,也曾有一位大山中的彝族警察给我留下了类似的印象,他就是屏山县公安局新市镇派出所民警曲丙月批,汉名张月批。
  
  选择警察
  
  屏山县新市镇坐落于西南边陲,西面扼守大、小凉山的咽喉,南隔金沙江与云南昭通相接,是一个彝汉交界、水陆两便的物资集散地,被誉为万里长江巨龙的“龙尾”,就是在这里,张月批开始了他长达二十四年的从警之路。
  
  那是1984年,年仅21岁的张月批当上了屏山县清平彝族乡乡长,风华正茂,前途无量。一次在县上开会,张月批得知县公安局要招收一名彝族民警——当时屏山县没有一名彝族民警,而紧邻大凉山的新市、清平等数个乡镇彝汉群众杂居,急需一名彝族民警处理涉彝警务。听到这里,张月批的眼睛闪亮,当即向县领导提出自己想当一名公安民警,领导们还以为他是开玩笑,但张月批很认真地说他向往警察这份职业,他会为成为一名人民警察而感到骄傲,县领导让他考虑成熟再作打算。
  
  回家后,张月批夜不能寐,冷静思考后挑灯起床,毅然向组织写出了当一名人民警察的申请。上级组织经过考察,认为张月批是一块干公安的好料,批准了张月批的申请。就这样,张月批舍弃了让许多人羡慕的职位和前程,选择了艰辛而清贫的从警之路,成为新市镇派出所的一名普通民警。这一干,就是二十四个寒来暑往。
  
  很多人都诧异于张月批的选择。他究竟想干什么?二十四个春秋证明了,他选择从警不是沽名钓誉,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追求名利地位,他是实实在在热爱这身警服并为之默默奉献。二十四年来,张月批总那么一身是胆,总那么一往无前,总那么善良正直,在他的血液里,既流淌着彝族人民的豪放与勇猛,又蕴含着人民警察所具有的公平与正义。
  
  诠释警察

  
  新市镇地势险峻,人口流动频繁,彝汉纠纷突出,社会治安相对复杂,重特大案件占全县发案数的一半左右。张月批记不清自己办了多少案,记不清自己抓了多少嫌疑人,记不清多少次出庭担任翻译指控彝族犯罪嫌疑人,记不清调解了多少彝汉纠纷……担子虽重,但张月批无论走到哪里都是那么从从容容、信心百倍。还记得从警之初,张月批为了当好一名人民警察,以彝族的仪式发誓戒酒。要知道,喝酒是彝族同胞的民族习俗,婚丧嫁娶、喜怒哀乐都离不开酒,而且张月批在彝族同胞中酒量属上乘。但张月批说到做到,彻底戒了酒。此后,无论是在彝族狂欢的节日里,还是在日常工作中,他都严格履行自己的诺言,再没喝过一次酒,这不能不让人佩服。因为拒绝诱惑、坚守信念,张月批在治安状况非常复杂的新市镇经受住了各种考验,在当地,无论干部、普通群众还是彝族同胞远远地看见他,都会热乎乎地叫上一声:“嘿,曲波(彝语‘朋友’)!”
  
  有人说张月批傻,二十四年了还是一个普通警察,图什么呢?对于这个很世俗的问题,他唯有淡淡一笑。他傻吗?如果要追逐名利,那么二十四年前他就已经上路了。他有他的境界,甘当一个乐于奉献、正直无私的人民警察,如果没有超越自我的气概,内视自守的精神品质,就不会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下,保持豁达自如的风范;甘当一个勇往直前、信念坚定的人民警察,如果没有对世情的彻悟和对生命的感恩,就不会在大江东流、泥沙俱下的裹挟下,保持恬淡平和的心境。一个真正能够迎接和承受各种人生际遇和挑战的人,绝不是气量狭小的平庸之徒,他可能会忧郁,但灵魂的天空不会黑云压城;他也许会兴奋,但热泪盈盈中他不会因此迷失方向。
  
  躺下是一条河,站起就是一座山。还记得一次张月批追踪一个彝族逃犯,在山间辗转七天七夜,饿了吃窝窝头,渴了喝溪水,嫌疑人揭瓦夺路而逃,他就上梁追击,嫌疑人从高墙跳下,他也奋勇跳下。嫌疑人被张月批的气势镇住了,跪求张月批看在彝族本家的份上放他一马,张月批毫不留情地说道:“不可能,抓的就是你!”因为对犯案者毫不留情,有人叫嚣要给他教训,而他只是一笑置之,这就是张月批。从警二十多年,张月批留下了多处伤痕,每一处都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回忆,每一处都是对新市镇父老乡亲的深爱和无怨无悔的忠诚。
  
  《道德经》有这样一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随遇而安,不避卑下;水心态明净,渊深不显;水仁爱万物,润泽生长,在我看来,“水”就是张月批的写照。
  
  那山,那水,那彝族警察张月批,他就像那家山间旅店的店主,会在风雨中为你撑着灯,会对你问寒问暖,会让他辖区里的父老乡亲每天都睡着安安稳稳的觉。(作者单位:宜宾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