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李欣璐 文/图
“本以为真的可以一元购车,结果车没开回家,还引发了一起纠纷。”原告李明(化名)仍感慨万千。
近日,成都铁路运输第一法院(成都互联网法庭)将法庭“搬”进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通过“庭审观摩+互动释法+机制共建”三维联动,不仅为法学院师生呈现了一堂鲜活的“网络消费司法课”,更以“成小互讲堂”的正式启动推动互联网审判实践与法学理论深度碰撞,探索数字时代法治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庭审现场
现场 一元购背后的“法律暗战”
“原告称其在某电商平台参与‘一元购汽车’活动,支付一元后未收到商品,商家却以‘系统故障’为由拒绝发货。”下午2时,随着审判长敲响法槌,这起信息网络买卖合同纠纷正式开庭。
法庭内座无虚席,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青年教师、学生齐坐一堂。庭审持续近60分钟,原被告双方围绕“买卖合同关系是否成立”等争议焦点充分发表法庭辩论意见。原、被告作最后陈述后,审判长宣布休庭,案件将择期宣判。
法槌落下的瞬间,后排传来学生小声感叹:“原来一元钱的纠纷里藏着这么多法律门道!”
释法 法官“拆解”互联网维权密码
“商家的哪些条款属于霸王条款?”“是否所有的商品都适用七天无理由退货?”庭审结束后的互动问答环节,同学们纷纷提出疑问。成都铁路运输第一法院综合审判二庭副庭长周捷通过“以案释法”的方式层层解读,将抽象的法条转化为具体的维权方式,并提醒大家:“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作为消费者应当树立证据意识,购物凭证、聊天记录、页面截图等都是关键证据。同时,还要理性看待促销,并善用法律武器。”
针对学生关注的“平台二选一”“大数据杀熟”“虚拟财产保护”等热点问题,成都互联网审判法庭的法官结合法庭成立以来审理的全国首例影视剧台词声音权纠纷案、西南地区首例运用“云链”司法存证平台调解成功的案件等典型案例一一回应。

“成小互讲堂”正式开讲
举措 数字时代的法治教育新模式
“今天的庭审和释法是‘输出’,接下来我们要推动‘双向奔赴’。”活动现场,主持人宣布重要举措——“成小互讲堂”正式启动,标志着院校合作进入常态化、机制化新阶段。
据介绍,“成小互讲堂”是成都互联网法庭与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共建的法治人才培养平台:一方面,法院将选派优秀青年法官到高校交流司法实务课程,把审判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真问题”带进课堂;另一方面,法院邀请高校专家学者就“数字法治理论争议”“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地位”“数据权属界定”等前沿问题到法院开展专题研讨,为审判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这是互联网司法‘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良性循环。”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苏镜祥表示,“通过开展真实的庭审进校园活动,让法科生不出校门就可以观摩庭审,感知法治实践的脉搏,做实做深了法学院与法院协同共育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有利于增强法科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素养。”
数据显示,成都互联网法庭成立4年多来,累计审结涉网案件超7万余件,涵盖互联网金融、网络诽谤、不正当竞争等多类案件,逐步形成“在线审理+技术赋能+多元解纷”的特色模式。“培养懂技术、通法律的复合型法治人才,也是守护网络空间公平正义的关键。”成都铁路运输第一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程媛媛表示,“‘成小互讲堂’只是一个起点,未来我们将与更多高校携手,让更多‘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法治智慧,在课堂与法庭之间流动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