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走进四川”大型系列活动颁奖典礼现场掠影

  
2016-01-20 10:23:06
     

十大法治人物齐齐亮相 本报记者 胥辉 摄

本报记者 开永丽

开怀的笑容,雷动的掌声,高度的赞誉,质朴的感言,这些“元素”出现在昨(19)日下午举行的“法治中国·走进四川”大型系列活动颁奖典礼现场上。这是一场节奏紧凑、高潮迭起的“嘉奖大会”,也是一场简洁而不失隆重的“誓师大会”。

在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省依法治省办主任杨天宗宣读“关于表扬‘法治中国·四川法治人物’等的决定”后,十大法治人物和10名法治人物提名奖获得者、20篇经典案例和20篇优秀案例入选单位、微电影获奖单位、优秀组织奖获奖单位的领奖代表悉数上台,从颁奖嘉宾手中接过沉甸甸的获奖证书,笑容绽放。

这些获奖者,在依法治省的各项实践中,是如何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务实创新的,又赢得了怎样的赞誉?随着颁奖词和获奖感言的发表,答案也得以揭晓。

A

荣誉和掌声 为何献给他们?

“法治中国·四川法治人物”

致辞人 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省依法治省办副主任 吕华颁奖词 四川法治人物,是法治的践行者和守护者,将法治精神内化于心,矢志不渝;将法治信念外化于行,躬身践行。他们,是建章立制、服务大局的人大立法干部,是关注民生、建言献策的基层政协委员,是秉公执法、温馨服务的行政执法队长,是公正无私、惩恶扬善的政法干警,是排忧解难、综治维稳的社区支部书记,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普法宣传员和人民调解员。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坚守奉献。他们信念在胸、坚定不移,大道荷肩、勇往直前,真抓实干谱写法治华章。

“法治中国·四川经典案例”

致辞人 省政府副秘书长、省依法治省办副主任 曹代学颁奖词 经典案例,承载法治梦想,凝注法治理性,传递法治声音,彰显法治精神。他们是依法执政的好样本,依法行政的活教材,公正司法的记录仪,社会治理的参照物,是法治四川建设的重要经验与传承经典。

“法治中国·四川微电影”

致辞人 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依法治省办副主任 房方颁奖词 法治微电影,在细小处着笔墨,以细微见精神。它们取材真实生活,是普通人对法治的真切感悟;着眼本质揭示,是法治四川的透视缩影。网络做载体,电影为形式,法律铸精神。光影内外,法治观念演绎出精彩故事,或是对法治信仰的一线坚守,或是对法律条文的普及解读,或是对典型案例的生动再现;线上线下,法治理念沁润群众心田。

优秀组织奖

致辞人 省委政法委纪检专员、省依法治省办副主任 朱廷君颁奖词 宪法和法律的生命与权威在于实施。优秀组织单位,是法律权威和生命的推动者。他们,是法治实施的工程师,上承顶层设计,下启基层实践。他们,是法治实践的金钥匙,用法治成效打开人民群众的法治心结,树立人民群众的法治信仰。他们,是灵巧的针线,串起法治人物、经典案例、微电影粒粒珠玑,织就一幅“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的华美锦卷。

B

接过奖状时 他们最想说什么?

我从退休开始讲法说法已经18年了,走遍了全县所有乡镇、学校、社区及周边县(区)的部分乡镇,坚持不吃别人的饭,不要别人的钱,不用别人的车,不给别人添麻烦“约法四章”。自己做展板、编快板、演小品、说顺口溜,创作法治文章300余篇,印制10000册。我感受最深的是,法治建设,人人有责,法治要好,人人都是参与者;法治好了,人人都是受益者。

——旺苍县退休干部蒋作林发表四川法治人物获奖感言

站在这里,接过沉甸甸的奖牌,回想推进依法治市的荏苒时光。我们倍加感激。成绩属于过去,明天更加努力。借用汪国真的一句诗,在推动法治建设上,“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哪怕我们“从星星走成了夕阳”。

——成都市委副秘书长、市依法治市办主任戴德军代表“法治中国·走进四川”大型系列活动的优秀组织奖获奖单位发言

可以说,“法治中国·四川经典案例”是依法治省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的缩影,既是中央、省委法治建设部署的具体落实,又是对基层法治实践的归纳和总结;既从不同角度反映法治建设成效,又体现基层法治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对提升法治建设的规范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法治建设纵深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推动法治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的决心和信心。

——宜宾市委副秘书长、依法治市办主任曾健发表经典案例获奖感言

凉山州获奖微电影《阿依的等待》改编自真实事例,讲述了大凉山彝区一个幸福家庭因毒品而家破人亡,父亲吸毒去世、母亲进了戒毒所,孤独失依的彝族小女孩阿依站在山顶远眺父母回家的山路。

这次“法治中国·四川微电影”创作大赛,在网络、微信等平台受到广泛关注,掀起了法治宣传热潮,我们感到非常振奋。如何做好做实做新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答案就在我们手中,我们会更加努力!

——凉山州委副秘书长、依法治州办主任宋光明代表法治微电影获奖单位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