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检察社会治理有新招

  
2016-01-20 10:19:10
     

锦江区检察院未检科开设少年模拟法庭

成检宣 本报记者 王一多 文/图

成都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要着力构建尊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社会,要把推进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市的长期基础工作,加快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

近年来,成都检察机关在推动依法治市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努力开展全民普法宣传、加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和依法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旨在促进全民守法。

谁执法谁普法

检察官充当普法先锋

“各位网友,上午好!这里是成都市政府门户网站、成都人民广播电台《成都面对面·政风行风热线》节目直播现场,今天成都市检察院副检察长苏云等相关负责人来到直播间……”

2015年12月8日,成都市检察院副检察长苏云做客电台节目,和主持人一起接听热线,现场为网友、听众朋友介绍和解决司法问题。

近两年,检察官这个群体作为嘉宾出现在电台、电视台逐渐变成一种常态。尤其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

“‘谁执法谁普法’体现了法治中国的新要求,凸显了执法主体对普法的重要责任。”苏云副检察长表示。成都市检察院深刻理解并落实这一原则,将传统媒体作为检察释法宣传工作的主阵地,先后在成都电视台开设“检察官以案说法”栏目,在成都广播电台开设“法治大讲堂”栏目,由办案检察官定期向社会公众进行释法说理,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据介绍,成都检察机关还开展检察长网络访谈活动,进行校园法治讲座189场,拍摄普法微电影30部。其中,微电影《开到荼蘼》刚刚在“法治中国·四川微电影”创作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将作为普法作品进行巡展。

“帮”“教”结合

集社会力量共助未检工作

《开到荼靡》展现了成都检察机关的未检工作,反映出成都检察机关对于未成年人的帮扶与法治教育。而这恰恰是成都检察机关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据成都市检察院未检处检察官介绍,成都两级检察院通过模拟法庭、舞台剧等形式进行法治宣传,并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机制,打造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未成年人法制宣传品牌,如武侯区检察院的法制小先锋“杨小柯”品牌、青白江区检察院的“晶晶热线”、崇州市检察院的“向日葵工作室”等,均受到了上级检察机关肯定和社会各界欢迎。

未检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上,成都检察机关明确主体责任,促进司法保护与学校保护、家庭保护、社会保护无缝衔接、有机融合,以此作为预防工作的重要举措。对近三年全市检察机关办理的近1500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查找出“教育偏差、监护不力、不良感染、爱的缺失、社会歧视”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五个主要原因,围绕上述原因有针对性开展工作,找准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方向。

而在涉罪未成年人的帮扶上,成都检察机关积极寻求社会力量的参与。与拥有130余家公益机构及2000余名社工、志愿者的成都云公益发展促进会达成合作,共同探索开展亲职教育,帮助家长发掘家庭教育资源,引导家庭重建教育目标、重塑教育信心,为涉案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提供有力的家庭保障。还与有关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建5个涉罪未成年人帮教(观护)基地。

引入第三方参与

创新信访处理机制

社会治理中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如何将解决涉法涉诉的的信访问题纳入法治轨道,为此成都检察机关健全了信访导入、纠错、退出和引入律师等第三方参与化解机制。截至目前,全市依法化解以“闹”争利、终而不结案件56件。

去年8月,都江堰市检察院就一起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引入律师提供法律服务,参与化解矛盾,最终取得了信访人和检察机关“双赢”的法律效果。为了更好的引导信访人依法合理表达诉求,该院在检务服务大厅成立了“法律服务工作室”,针对在控申接待中信访人对检察机关的解释或复查结论不信服的情况,积极探索律师作为第三方介入涉法信访疑难案件,由律师以专业法律知识进行释法说理,引入社会力量共同化解矛盾。

据悉,目前“第三方”主要来自律师,因为律师具有专业优势和源于基层的群众工作优势,能从法律角度提供客观、中立的法律意见,用法治方式化解信访矛盾,变被动应对为主动调解,变事后调处为事前预防,引导来访群众依法理性表达利益诉求,使涉法涉诉信访矛盾冲突的防范关口前移,有效减少重复访和越级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