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差异化普法:以群众最易接受的方式

  
2015-12-02 15:18:24
     

木里“马背宣讲队”进村入户宣讲法律

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的凉山彝族自治州,长期以来,当地群众遇到的法律问题一般习惯采用传统的民间方式解决。为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该州多年来一直积极创新普法方式,让法治意识和观念深深印入当地彝汉群众心中。

“我在基层法院当了15年的院长,那时一年受理的民事案件也就三五起,如今可是要受理上千起了。”11月18日,凉山州委副秘书长、州依法治州办主任宋光明向“法治中国·走进四川”大型采访活动第一采访组的记者介绍,厉行法治,普法先行。多年来,凉山州积极想办法创新普法方式,结合州情,将全州分为大凉山彝区、木里藏区、安宁河谷地区三大片区,实施差异化普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普法读物通俗易懂接地气

“做人依法律,鸿雁识归途,蜜蜂知花路……纪律要遵循,法规要遵守。”这是彝区群众常挂在口边的警言。如今,这些谚语也被收入当地新撰写的普法读物——《凉山州彝汉双语普法学习读本》。

作为我省民族类别和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如何让法治宣传被当地老百姓接受?“将法律语言变为方言俗语,是我们普法中的一大举措。”凉山州司法局副局长刘冬凉介绍。

翻开《凉山州彝汉双语普法学习读本》,记者看到,书里不仅选了与彝区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27部法律法规,由州语委专家翻译成彝文,还把彝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在彝区传播现代法治文明有机结合起来。刘冬凉说,“别看册子小,作用却很大。如今,依法维权已经深入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心里。”

在发行小册子的基础上,他们还把文字转换成有声音、有画面的普法光碟,并收集整理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创编法治文艺节目,录制彝汉、藏汉双语宣传光碟,通过双语电视电台“村村响”、村务公开栏等平台,让法律进村入户,深入人心。

因地制宜 普法策略差异化

宋光明告诉记者,凉山州具有集中连片特困、多民族聚居、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殊性,使得群众法治意识薄弱。为改变这一现状,在普法中,凉山变“照搬套用”为“因地制宜”,推动普法策略差异化。宋光明介绍,当时州司法局领导班子就是遵循这样的思路,提出了差异化普法策略。

凉山州将17个县(市)分为大凉山彝区、木里藏区、安宁河谷地区三大片区,按照三个区的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普法宣传教育:大凉山彝区围绕依法治理抓普法,木里藏区围绕维护稳定抓普法,安宁河谷地区围绕加快发展抓普法。

木里藏族自治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全县目前尚有一半左右的行政村不通公路,村民居住分散,县上干部下乡,偏远的乡来回需要半个多月。围绕维稳抓普法的工作理念,当地组建113支马背(摩托)宣传队进村入寨开展巡回法治宣讲,也被群众亲切地称为“马背宣传队”。

40岁的藏族牧民边玛扎西,从今年起又多了一个身份:普法宣传员。“现在口袋里有两样东西少不了,一个是农技手册,另一个就是普法宣传册。”他说,把法律宣传资料和畜禽养殖技术资料发放到每家每户,在与牧民面对面交谈的同时,也能共同学习法律知识,现在无论是婚姻法还是环保法,都记在我的心里了。

采访最后,刘冬凉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今年1月至10月,全州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135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6947人次。“这个数字反映了群众生活中遇到纠纷,知道寻求法律帮助了,随着普法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数字还会增加。”刘冬凉对差异化普法前景很乐观。

本报记者 赵文 唐万贵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