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图他钱,只求安宁”

  
2025-10-23 09:49:09
     

袁玉钊 钟珊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陈博
  
  一纸诉状,背后是八旬父母与儿子之间多年的激烈争执与对抗;一句“我们不图他钱,只求他别再上门闹了”,道出两位老人对安宁晚年的期盼。近日,蒲江县法院办理了这起家庭内部的纠纷案件,当庭审“移”至村委会,法官、检察官、村干部与律师携手,化身“家庭修复师”,这场围绕亲情与尊严的调解悄然开始,最终,不判而和的结局让这个家重归宁静。
  
  父母为“求安宁”状告亲子
  
  唐某与王某共育有四个子女。这些年来,小儿子唐某富因认为父母偏心长姐唐某云,多次以“大姐欠钱不还”“宅基地分配不公”等为由,与父母及姐姐发生激烈争执,矛盾不断升级,甚至多次报警处理。虽经村委会反复调解,但积怨难消。为求晚年生活的宁静与尊严,心力交瘁的老两口最终以要求支付赡养费为由将唐某富诉至蒲江县法院,请求法院主持公道。
  
  另一边,蒲江县检察院亦依法作出《支持起诉书》,支持老人维权。案件受理后,送达之路便遇波折。小儿子唐某富情绪激动,竟当场撕毁法院送去的文书,并拒绝出庭应诉。开庭审理前,承办法官再次询问唐某、王某的意见,两名老年人表示,其起诉的目的并非是想索要赡养费,而是生活的安宁与免于骚扰的尊严,“我们不图他钱,只求安宁……”老人无奈说道。
  
  “坐堂问案”转向“主动出诊”
  
  承办法官意识到,此案若简单缺席判决,不仅无法解决矛盾根源,反而可能激化亲情裂痕,与两位老人渴求“安宁生活”的核心诉求背道而驰。
  
  “坐堂问案”行不通,那就“主动出诊”。在村委会里,由法官、检察官、村委会干部、法律援助律师组成的联合调解力量迅速集结,化身“家庭修复师”。法官引导双方放下防备,将积压多年的委屈、不满和误解在安全、受控的环境中充分倾诉。多年的压抑情绪得以释放,剑拔弩张的气氛开始缓和。
  
  “心结”终解 亲情弥合
  
  围绕老人“求安宁”的核心诉求与唐某富的“心结”,调解团队精准发力。经过多轮坦诚沟通与协商,最终促成关键共识:唐某富承诺不再无故上门打扰父母及姐姐唐某云的生活,维护老人的正常生活不受打扰;明确两位老人现阶段无需唐某富支付赡养费(尊重老人意愿),但保留其未来依法应尽的赡养义务;对于唐某富主张的所谓“欠款”“宅基地”等经济纠纷,引导其如确有证据,应通过合法途径另行解决,不得再以此为由骚扰家人。
  
  在多方见证下,一份承载着新约定的赡养协议郑重签订。压在两位老人心头的大石终于落地,他们当场向法院递交了撤诉申请。一场困扰家庭多年、几经报警调解无果的纠纷,在法、检、村、律的协同努力下,终以最贴近亲情、最抚慰人心的方式画上句号。
  
  “在本案中,我们跳出审判思维,探索调解新路径,充分发挥‘司法问诊3+N·全域联调’机制作用,案件最终得到圆满解决。”承办法官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