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与“艾”有关的特殊救赎

  
2023-12-06 10:56:21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 李季
  
  罪犯阿某,女,没上过学,2016年因贩卖毒品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得知自己感染艾滋病的那一刻,她觉得“人生结束了”。
  
  阿某生育第一个孩子时难产,不仅孩子夭折了,她也因此落下了病根。婆家嫌弃她是个累赘,和她撇清关系,阿某只能拖着病体回到娘家。父亲嗜赌成性,妹妹尚未成年,娘家难以负担阿某的医疗和生活费用,病痛把她摧残得不成样子。此时,朋友告诉她“吸粉”可以缓解病痛。吸食毒品让阿某短暂地忘记了疼痛,但是也让她从此跌入万丈深渊,走上了以贩养吸的不归路。
  
  刚入监时,阿某是监狱医院的“常客”,心理和生理的折磨让她自暴自弃。“如果不是为了给他生孩子,之后又惨遭抛弃,我不会落到今天这步田地。”阿某固执地认为自己的遭遇全是因为抛弃她的前夫。经过心理评估,民警发现阿某的内心敏感脆弱,以自我为中心,情绪很不稳定、波动起伏较大,表现在日常的改造中,阿某无论什么事都锱铢必较。
  
  “许多患有艾滋病的特殊罪犯都或多或少存在思想情绪不稳定的问题,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要给予她们药物治疗,还要用情感化她们、引导她们,帮助她们找到正确的新生道路。”凉山监狱特殊病犯监区监区长说,凉山监狱特殊病犯监区民警针对阿某的特殊情况制定“一犯一策”。
  
  “促膝长谈”,改变角色认知。阿某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辜”之人,监区管教民警发现她的思维误区后,与她开始了一场“促膝长谈”。从法律常识到家长里短,在一次又一次具体而深入的交谈中,阿某终于打开心结,不再固执地认为自己是“受害者”,而是主动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积极改造。
  
  “完善每一件小事”,重塑意志力。阿某总是我行我素,民警决定让她在“完善每一件小事”的过程中重塑意志力。潜移默化中,阿某的忍耐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也在一件又一件小事中感受到了“坚持”的意义。
  
  找寻“心灵”的钥匙,重拾改造信心。阿某缺乏安全感,情绪起伏较大,民警不仅找阿某谈心、了解情况,还找她监舍的人了解情况,时刻关注阿某的心理变化,在阿某与他人发生争执时,及时作出调解。同时,利用集体的力量,营造良好的改造氛围,使阿某学会信任他人、与人相处,敞开心扉,重拾改造信心。
  
  打通亲情之路,重建情感连接。阿某入狱后,十分担心女儿的情况,怕女儿没了爸妈,在外面被别人欺负,有时甚至担心得整夜睡不着觉。民警知道后,通过多方联系,了解到阿某的女儿目前与小姨生活在一起,生活、健康等各方面都能得到基本保障,阿某这才慢慢放心下来。
  
  随着时间推移,女儿渐渐长大,阿某的身体、精神状况也逐渐稳定。只要有时间,妹妹便会带着女儿来监狱探望阿某。“妈妈,你在里面好好改造,我在家等你。”女儿的一句话,让阿某一直以来的心结得以化解。阿某告诉民警:“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下了。”慢慢地,阿某不再是监狱医院的“常客”,也不再是大家眼中的“刺头”,她说只想努力奔向新生,争取早日出去陪伴女儿。
  
  改造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凉山监狱始终坚持“不抛弃、不放弃、不歧视;给出路、给信心、给希望”的工作理念,零距离接触、零距离管教、零距离教育,帮助特殊病犯走向新生,在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救赎中,让迷途的人重燃希望、重回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