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电话被标记为疑似诈骗

  
2019-02-13 11:04:12
     

律师:平台未经核实无权分享标记

  据报道,近日,广西公安厅官网所公布的电话被标记为“诈骗电话”,并且有727人进行过标记。无独有偶,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公安分局成吉思汗大街派出所的办公电话也被标记成“疑似诈骗”电话。

  如今,一些手机软件提供“骚扰电话”“诈骗电话”标记功能,方便了人们对陌生电话号码的选择接听。然而,有的提供标记服务的网络平台,把标记权完全放开给网民,却不在后台开展核实和甄别的工作,导致有人恶意对正常号码进行不实标注。一些平台网站“趁火打劫”,将收费查询来源、取消标记作为一项生意来做。湖南某女士的手机被标注为“推销”,与某平台交涉后,花了80元才得以取消标注。

  对此,律师表示,网络平台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无权将标记分享给第三方,恶意乱标或侵犯个人名誉权、隐私权。用户一旦发现自己号码被任性标记,可依据《网络安全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维护自身权益,而不仅仅是花钱了事。

  ●乱象

  谁都可以标记

  对个人信息泄露的普遍担心,使得手机安全软件应运而生。用户可以对来电分类标记,诸如“骚扰”“诈骗”“快递”“中介”“广告”等。下载了相同软件的用户,在接到被标记的电话时会被提醒。只要标记信息真实准确,可以解决骚扰来电这一社会痛点。

  但从目前来看,标记的真实性非常低。有媒体调查发现,号码标记和取消标记都是用户自己直接操作,提供服务的平台对标记很少有审核,谁都可以随意标记。广西公安厅的一个号码,就在一款名为“触宝电话”的手机APP中显示为“诈骗钓鱼”,而在“搜狗号码通”的手机APP中直接显示为“诈骗”。河南省公安厅的一个号码被360手机卫士鉴定为“骚扰电话”。不仅如此,这些平台还会开出免责声明,把本属于自身的核实责任转嫁给用户。

  花钱就可取消

  令人头疼的是,标记容易,取消却很难。用户首先要搞清楚标记来源,才能提出取消申请。但就算找到了源头,取消也不容易。比如,某手机管家软件提供的误标记申诉渠道,只有系统自动问答和提交文字申诉,无法转入人工客服,有用户申请提交了半年都无果。

  有网站专门提供号码标记来源查询和标记取消服务,但查询需花费19元,取消需支付500元。从标记到查询标记来源,再到取消标记,在某些人眼里,都是牟利的“生意”。这不禁令人怀疑,电话标记乱象的背后是否暗藏着一条黑色利益链。

  ●声音

  公共服务号受影响

  “电话标记最初主要用于拒绝骚扰电话,但如今‘变味’了。”有网友认为,如用户正常拨打电话会让对方误以为是骚扰电话而予以拒绝,公共服务号码也无法发挥正常功能。

  譬如,多地公安热线被标记为“骚扰”“诈骗”,对此,公众既不敢拨打也不敢接听,就会影响公众与公安机关正常沟通,也不利于公安机关正常执行公务。再如,某献血热线被标记为“诈骗电话”,既影响献血者献血,也影响用血者用血,还对血液中心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乱标或含不良目的

  “尽管不排除个别人搞恶作剧或错误操作,但多数‘任性乱标’可能有不良目的。比如公共服务号码被标记不实信息,可能是某些人对相关机构不满意,通过恶意标记来泄愤,也可能是某些电话号码取消机构暗地里所为,即通过恶意标记获取利益。”有评论提出,不排除某些机构先对部分电话号码进行恶意标记,然后再收取费用取消标记的可能性。即使某些电话号码取消机构提供免费服务,也有可能先恶意标记再免费取消,以获取流量等利益。

  用户权益遭到损害

  “不管恶意标记电话号码是谁所为,这种行为无疑损害了手机用户以及有关机构的合法权益。”有媒体人认为,根据一些APP设计的规则,号码遭错误或恶意标记后,用户也能查询到号码标记的源头,但需要向平台支付一定费用才行。既然“号码标记”已成为一种有偿服务,软件商、平台就有保护用户权益的义务,就应该有合理的技术手段以及健全的审核机制确保被标记的真实性。“换句话说,用户的号码被标记错了,居然还需要申诉、花钱才能取消,这是否涉嫌侵犯消费者权益?”

  ●观点

  标记不经核实不应分享

  北京蓝鹏(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王英占认为,接听方可对电话进行适当的标记或备注,“但前提是不能无中生有或恶意标记,对于接听方的标记,平台未经核实的情况下无权将该标记分享给第三方,即无权告知第三方该标记。对于不涉及违法犯罪的标记应由平台核实,而对于诸如诈骗等违法犯罪的标记应当由警方来界定。”

  乱标或侵犯个人名誉权

  “根据《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网络产品、服务具有收集用户信息功能的,其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明示并取得同意;涉及用户个人信息的,还应当遵守该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因而平台无权将正常电话标记为骚扰电话。”王英占表示,在未经核实、未经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乱标可能侵犯个人名誉权、隐私权。由于其是自动标记,也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被标记”不能花钱了事

  对于平台提供花钱查询标记来源、花钱取消标记的服务是否合法的问题,王英占表示,用户将某个号码进行标注,是该用户的个人行为,平台无权将该标注公之于众,其提供的这种服务本身即不合法,花钱取消更是于法无据。因此,用户一旦发现自己号码被任性标记,可依据《网络安全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维护自身权益,而不是花钱了事。“相关执法部门应认识到强行标记其实质上是一种违反《网络安全法》的行为,即使要标记也应取得当事人的同意或经过相关核实。标记信息也应当尽量做到客观、真实、准确,要保障被误标、恶意标注、误拦截的用户及时、便捷、低成本进行救济。”王英占建议,相关执法部门应对其介入调查,全面整治,不能因其可以为用户带来一定的便利,而放任不管。记者徐毓蔚

  ●链接

  数据共享让标记更真实

  “我们需进一步规范相关软件的开发和运营,运营者应健全后台核实和筛查机制,对被标记的号码进行核验,还应置入纠正功能,把标记擦除和修改流程变得准确和简洁,从而为信息的真实性提供保障。”相关人士提出,对号码标记的审核操作,在技术上应该不是什么难题。之所以出现如今运营商随意标记电话号码的乱象,症结还在于各地、各政府部门的数据未能实现共享,形成了数据孤岛效应,让大数据运营商苦于数据的缺失而陷入盲人摸象的尴尬境地。

  该人士建议,在大数据时代,各地、各政府部门不能继续独享本部门的公共数据,而应该主动分享,以换取更多的数据,发挥大数据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于公众的作用。如此,基于数据而提供服务的运营商也才能更健康有序的发展,比如不至于把公共服务单位的电话标记成“诈骗号码”。除署名外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