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童
参加过支教、当过调查记者、做过高校辅导员,这是一名履历丰富的“95后”。他叫王阿童,如今是省高院政治部培训处的一名干警。
到西部去支教
他说:“我是甘肃人,从小在西部大山里长大,对西部教育资源的匮乏有很深的感受,我希望自己能够为此做一点事情。”
2017年,王阿童本科一毕业就加入了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远赴四川绵竹侨爱道行中学。
在绵竹侨爱道行中学支教的一年,王阿童是美术老师,是团委书记,还负责了学校的电脑机器人教育。期间,最让他感到自豪的是将公益项目“厚生行动”做大做强。
“厚生”是南师大的校训,出自《尚书》,意为“使人民富足”。2017年的夏天,王阿童和7名队员跨越了半个中国,从江苏来到四川绵竹开展支教工作,走过前辈足迹,贡献青春和力量,形成了“厚生行动”。如今,许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加入了行动,传承这一志愿精神。
筹建爱心图书馆、为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发放爱心奖学金、在地方高校成立“厚生读书会”、帮扶贫困家庭……王阿童和同学们将“厚生行动”发展为三大体系,一是面向儿童的“思无邪”,二是面向青年的“青青子衿”,三是面向农村群众“知青乡亲”。
谈及支教经历,王阿童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我父亲在我出生前主动到家乡最偏僻的大山里当老师,直到我出生他才回到城里。”
做麦田里的守望者
他说:“我是大学老师,我是辅导员,我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在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担任辅导员,这是王阿童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他在兰州大学只待了一年,却用最多的文字记录了那些日子。
王阿童在自己的公众号里记录了兰大的雪、兰大的人、兰大的事,浏览量最高的是一篇名叫《再见,兰大》的推文。文章记录了他在兰大工作的日子,回顾了他与同学们相处的点滴。其中有压力,他说自己和20级的同学一样,也是“大一”,对兰大对工作尚不熟悉,只能一边努力学习适应,一边狼狈不堪;其中也有忙碌,他说自己是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中转站,写过许多文件,做过许多次汇报,参加了许多次排练,无数次谈心谈话开导宽慰,甚至还坐了几次警车、几次救护车。
时间无声,却能雕塑过往。一年里,王阿童目睹了学子们从青涩走向成熟,看着他们既能在舞台上闪闪发光,也能执笔写下激扬文字。
谈及在兰大做辅导员的经历,王阿童想起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他认为,在这本书的结尾中,霍尔顿说出了他的愿望,那就是他想站在麦田中看着孩子们快乐地玩耍,当孩子们靠近悬崖接近危险的时候,就出手保护他们。
2021年,王阿童离开兰大,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继续担任辅导员。如今,仍然有许多过去的学生与他保持着线上联系。
怀着对正义的初心考入法院
他说:“尽管我学的是新闻传播专业,但心中那份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始终未曾改变。”
2023年,王阿童顺利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省高院工作,目前在政治部培训处从事法院系统思想政治相关工作。从高校到法院,对于王阿童而言,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对正义追求的初心。
回顾来到省高院工作的这一年,王阿童说自己深刻体会到法院工作的专业性、严谨性和规范性,他也因此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特别是政治和法律专业的学习。
研究生期间,王阿童学的是新闻传播专业,他还在报社实习时当过调查记者,伪装潜入网络诈骗公司、虚假培训机构,揭露不法分子的惯用伎俩。他说,提起调查记者,总会有许许多多正面的赞美,“社会的良心”“无冕之王”等,就像教师、医生、法官一样。
后来,王阿童虽然没有选择到媒体工作,但对正义的追求一直激励着他。他说自己心里一直有一团公平正义的火焰,硕士论文写的也是“正当防卫”相关议题。
今年年初,电影《第二十条》大火,他也结合自身专业,围绕“正当防卫”的主流媒体报道变迁的主题,写了一篇推文。文末,王阿童写道:“‘正当防卫’报道变迁是一个切面,是中国法治进程、中国式现代化的侧面反映,是正义之士的呐喊得到了回应,是正义的光芒洒满了大地,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夏菲妮 实习生 刘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