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4000 米高原 她种下希望之花

  
2021-03-09 10:34:43
     

拥吉在牧民家了解情况 受访者供图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蒋京洲
  
  她的信念拥吉相信,当她再一次穿上检察制服,回到熟悉的工作岗位时,在阿斯玛村的驻村经历必将为她干好检察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在洒下汗水的地方终将开出一片又一片美丽的格桑花。
  
  从农区到牧区、从机关到乡镇、从检察工作一线到脱贫工作一线,从检8年,壤塘县检察院干警拥吉迎来了自己人生新的挑战——脱贫攻坚。
  
  2018年10月,拥吉成为了阿坝州壤塘县阿斯玛村的驻村工作队队员。作为一名来自甘孜州道孚县土生土长的康巴姑娘,高原的生活对她来说并不陌生。在这座位于壤塘县西北部,平均海拔4000余米的小村庄里,拥吉开始了自己新的旅程。
  
  截至目前,阿斯玛村人均年收入从2014年的1000余元提高到2019年的5000余元;从过去不通水不通电到现在家家引水入户、户户接电到家;从原先的集体经济“空壳村”到现在村集体收入达3万元。这些喜人的变化见证了拥吉在阿斯玛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的点点滴滴。
  
  冒雪往返300公里只为让孩子们上学
  
  壤塘藏语意为“财神居住的坝子”。然而,美好的愿望并不意味幸福生活唾手可得。壤塘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发展基础薄弱,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
  
  “这里的老百姓主要以放牧为主,靠挖中药材和出售酥油、奶渣补贴家用。”拥吉告诉记者,高原自然条件恶劣,村民想要脱贫致富,一方面要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更要创造条件寻求机会。
  
  发展教育是扶贫治本之计,确保村里的孩子们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具备就业创业能力,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拥吉和第一书记斯旦珍一道,冒着大雪往返300多公里,从汽车到摩托,从摩托到马背,深入远牧点动员学生,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打消牧民们的后顾之忧。接着,两人又按照学校的要求,带着11名孩子去做了体检、接种了疫苗,为他们购买学习用品,如期将孩子们送进校园。开学后,拥吉经常给孩子们打电话,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鼓励他们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老百姓才能顺利脱贫。受陈旧观念影响,阿斯玛村的牦牛既不能杀、也不能卖,村民无法将手头最重要的资源转化为经济收入。为破解村集体收入薄弱、贫困户致富无门路的难题,拥吉和工作队队员们开启“三勤”模式,常常都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连续的奋战最终有了成效,结合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阿斯玛村通过“合作社+贫困户+养殖大户”的经营模式创办了联户牧场,把村集体利益与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进行捆绑,解决了村集体经济收入问题,稳定增加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庭经济收入。
  
  帮助拓展销路她变身“农副产品推销员”
  
  对于村里的困难群众,拥吉极尽所能照顾,为他们争取各种优惠和救助政测。单亲妈妈桑木初去年身患包虫病在省医院住院治疗,高额的治疗费用让本就贫穷的家庭雪上加霜。
  
  面对现实的难题,桑木初并没有主动寻求政府的帮助。“实际上不仅仅是桑木初,当地大多数老百姓在遇到困难后,都不会想到寻求政府帮助。”拥吉告诉记者,在一次下村走访的过程中,她得知了桑木初家的困难,第一时间与在成都治疗的她取得了联系,并在她治疗出院后到县红十字会、民政局、医保局等单位帮助她报销医疗费、申请医疗减免。通过“单亲妈妈”救助计划、“东西部协作”帮扶、红十字会西部公益等项目,为桑木初申请到了9000元帮扶资金。
  
  桑木初住院后,家里的酥油、奶渣等畜牧产品无法出售,拥吉积极发动身边的同事购买,还因此在镇上有了阿斯玛“农副产品推销员”的称号。今年春天,当拥吉再一次来到桑木初家中时,痊愈后的桑木初拉着她的手久久不愿放开,还主动提出,以后工作队队员到村里来,不管多晚,一定能吃上一口热饭,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酥油茶。
  
  青年足迹所至,应种下希望之花,应收获奋斗硕果。拥吉相信,当她再一次穿上检察制服,回到熟悉的工作岗位时,在阿斯玛村的驻村经历必将为她干好检察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同时,拥吉相信,在洒下汗水的地方终将开出一片又一片美丽的格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