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营创客黄晨

  
2017-05-25 09:55:45
     

 

 黄晨正在操作自己研制的警用机器人

  孙粟 本报记者 谭别林文/图

  “看!当我点击‘抓取’指令时,机器人就把‘危险品’牢牢抓住了……”5月19日,在达州市公安局办公室内,黄晨正操作着自己研制的警用机器人。随着他在电脑上按下一个个指令,一个外形极像起重机玩具的机器人或进或退,机械臂或升或降,运转自如。

  时下,随着反恐防暴工作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警用机器人被运用到作战一线。“可一台警用机器人的造价高达数十万元,光靠引进会耗费大量财力,我就琢磨着自主研发。”黄晨向记者谈起了研发警用机器人的初衷。说干就干,2015年开始,黄晨率先开启了省内公安机关自主研发警用机器人的序幕,提出了“四川方案”,叫响了“四川智造”。“我的微信名就叫‘警营创客’。”黄晨笑着说。

  人物小档

  黄晨,男,汉族,1981年出生,达州市通川区人,大学文化。200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6年7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任达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信息调研科副科长,一级警司警衔。2017年,他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

  科技创新的“尖子”

  在达州市公安局,黄晨是一名文理兼修的“程序猿”。由于大学期间学的是信息管理专业,他发挥专业优势服务警务实战,特别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创意,将“点子”转化为“果子”,自主研发出了“警用机器人”等创新成果。

  2012年,他结合一线民警实战需要,自主研发了“手机话单分析软件”,零成本装备到基层实战部门,被省公安厅表彰为“全省公安机关信息化应用能手”,研究成果被公安部《警察技术》期刊向全国推广。

  2014年,他成功研发了“无线视频图像侦查系统”,为一线民警提供了隐蔽性强、灵活性高的视频图像拍摄工具,在多起专案侦查中发挥了“千里眼”的作用,促成了视频图像技战法的应用创新。

  2015年以来,他围绕公安部、省公安厅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部署要求,紧跟“工业4.0”浪潮,用敢吃螃蟹的创新精神率先开启了省内公安机关自主研发警用机器人的序幕,在该领域提出了“四川方案”,并入围“全省公安机关十大改革人物”评选。在长达近两年的研发过程中,他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双休日,学习研究科研资料200余份,吃准摸透了警用机器人的功能、结构、特点等关键技术;样品出炉后,开展实地测试100余次,反复检查、修正、打磨,改进网络传输、机械控制等技术细节50余项;产品成型后,又将大量心血倾注于技术文档撰写,整理研发笔记30余份,为成果孵化推广打下了坚实基础。正是源于他的刻苦钻研、潜心工作,警用机器人研发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现已荣获国家专利1项,研发警用机器人样机3台,同时被省公安厅择优推荐参加公安部科技项目立项评选。

  在复杂性高、技术性强、工作难度大的公安科技领域,他“智造”出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化成果,以实际行动为公安改革立好了样子,干出了样子。

  笔耕不辍的“才子”

  他不仅是一名“程序猿”,还是文理兼修的“笔杆子”,在文秘岗位上笔耕不辍,为公安工作建言献策。

  他长年承担全局性总结、汇报、发言、讲话材料的起草任务。为按时按质完成材料起草工作,他长期加班加点、伏案写作,导致颈椎受损、长年服药,曾因过度劳累晕倒在办公桌前;调查研究工作中,他刻苦钻研,巧思善谋,在广泛涉猎、博采众长中了解外情,做足做够“诗”外功夫;在反复领会、勤加推敲中参悟内情,紧扣事关公安工作发展的重大课题献计献策,竭力谋划金点子。

  凭着一心一意的狠劲、韧劲,靠着一字一句的真功夫、细功夫,他已在公安文秘领域斩获了“三个全省第一”。2012年,他负责的公安信息调研工作,荣获全省公安机关第一名,创历史新高;2013年,他代表达州市公安局,参加全省公安机关首届文秘写作大比武,与来自全省21个地市州的75名文秘尖子同场竞技,一展身手,荣获全省公安机关十佳写作能手称号和团体金奖,再夺全省第一;2015年,他因公安信息调研成绩突出,又一次被省公安厅表彰为“全省公安机关信息调研个人一等奖”。现已在公安部《公安研究》《警察技术》,《北京警察学院学报》等部省级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20余篇研究报告被公安部《公安内参》、省公安厅《公安研究与实践》等刊物采用。特别是2012年以来,在他的努力下,达州市公安局在全国公安系统社科领域权威期刊《公安研究》上的用稿数量持续排名全省前列,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肯定。2016年2月,他撰写的《数据驱动决策:大数据时代下公安决策方法的新趋向》,为改革创新公安领导决策工作提供了崭新思路,被公安部《公安研究》纳入期刊要目予以重点推荐。

  成绩的背后必定要有坚定的思想信念和强烈的事业心。这种持之以恒的努力,既是一种啃骨头、钉钉子,不忘初心的个人定力,更是一种不分心、不走神,久久为功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