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和谐天使”——蒲胜志

  
2016-12-09 10:45:56
     

 蒲胜志(左)指导当事人签订调解书

成自忠 记者 谭别林 文/图

人物小档:

蒲胜志,万源市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常务副主任,万源市政法委委员,万源市第五届党代表,独创“五心”调解工作法,及时化解一次次社会矛盾纠纷。

她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精心钻研业务,独创“五心”调解工作法;她用女性特有的睿智、亲和和耐心克难攻坚,一次次化解各类案情复杂、矛盾交织、影响巨大的社会矛盾纠纷;她为建设平安万源、法治万源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称赞和好评,被誉为“和谐天使”。她,就是万源市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常务副主任蒲胜志。

调处立场要公心,洞察民意要细心,调解过程要耐心,对待群众要真心,攻坚破难有信心,蒲胜志用自己总结出的“五心”调解工作法,在调解工作中说法析理、融情于理,耐心细致地做好宣传讲解、说服劝解工作,及时有效地化解了一次次重大的社会矛盾纠纷。

调处立场公心

做群众信服的“裁判员”

在调解过程中,蒲胜志始终坚持依法调解、公正调解的原则。她说:“依法公正,这是调解底线,只有依法调解,把法律作为调解的准绳,才能确保调解公平,调解出的结果也才能得到各方的认可;只有公正调解,尊重当事各方的意愿,成功调解才有可能,也才能保证调解结果的稳定性和巩固性。”不管矛盾纠纷有多么复杂、问题有多么严重,蒲胜志始终坚持这两大原则,坚持为当事各方搭建起一个有法可依、理性公正的调解平台,为许多重大矛盾纠纷得到很好解决打下牢固的基础。

2010年7月19日,受连续暴雨袭击,万源市白杨溪电站突发山体崩塌,10名电站职工遇难。10户来万源处理后事的300多名亲属聚集万源城区,情绪异常激动,形势十分严峻,备受社会关注。蒲胜志带领市大调解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发扬“5+2”“白加黑”的工作精神,综合运用座谈会集中解说、挨个串门逐一沟通等方法,用真情和真爱安抚、慰问遇难者家属。通过公开理赔标准,坚持同条件同标准等公正透明的理赔方式,在整个善后理赔过程中,遇难者家属没有发生任何过激行为,白杨溪电站因灾死亡10人事件得以成功化解,受到中央政法委充分肯定。2010年12月9日,中央电视台12频道社会与法栏目平安中国、平安故事之《危情时刻》予以专题报道,对调解采用的方式、人文关怀的做法、艰难的过程和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每一次调解,蒲胜志都倾注了满腔心血;每一次调解,无不充满了她的艰辛和付出。万源市白沙镇51号、55号房产纠纷当事人先后诉讼至万源市、达州市、省高院,并多次进省上访。由于此案扑朔迷离、诉访交织,历时八载均未能化解。接过这个“烫手山芋”后,蒲胜志通过调阅案件熟悉情况,协调部门研究对策,走访调查理清思路,科学制定了“做好稳控、突出重点、分门别类、抽丝剥茧、不留后患”的化解方案,切实做到化解一户签订一户,息诉罢访一户,坚决防止反弹。蒲胜志牵头先后召开协调会50余次,调阅卷宗16万字,集体座谈协商81次,单独沟通交流200余次,让涉及纠纷的11户人全部心悦诚服地在《调解协议书》和《息诉罢访承诺书》上签了字。

洞察民意细心

做群众贴心的“小棉袄”

2004年。溪口乡村民杨某某意外怀孕8个月,在竹峪镇卫生院施行引产术后瘫痪,经治疗恢复至可以拄双拐行走。但杨某某认为其后果系计划生育后遗症,应该得到相应的补偿,由此走上信访的道路。其丈夫抛弃妻子离家外出,儿子尚未成年也辍学在家,而家里也因为上访荒芜了农田耕种,家庭四壁如洗。详细了解情况后,蒲胜志对杨某某多年来无奈的举动表示同情,帮她梳理了信访诉求的合法性,合理性,解决问题成功的可能性,以及如何想办法克服面临的困难。

蒲胜志耐心细致的调查走访,对杨某某入情入理苦口婆心的劝解,平息了她的委屈,化解了她的对立情绪,为纠纷的顺利解决打下了基础。

如今,杨某某的信访问题解决了,她本人也成功转型,从上访户成了当地的养殖大户、创业明星。她感激地说:“蒲主任是第一个看得起我,不嫌弃我的人,我的命就是她救的。”如今,杨某某不管家里大凡小事,连儿子的婚事,她也要蒲胜志帮着拿主意。正是蒲胜志的细心,用行动上的感化,取得了春风化雨般的良好效果。

调解过程耐心

做群众忠实的“出气筒”

在每次的调解工作中,蒲胜志总是耐心倾听当事人述说。她说:“调解工作首先就要学会倾听,不管人家说得正确与否,理由充足与否,都要耐心听他讲完,给他一个充分表达诉求的平台。”为此,蒲胜志总是在认真听取当事人双方的意见和要求后,进行有效的梳理和归纳。对于既合法理又合情理的,她极力赞同且大力支持;对于合情理不合法理的,她从当事人角度出发表示同情和理解,但同时讲明法律条文的规定,帮助寻求实现其合符情理诉求的方法;对于既不合法理又不合情理的要求,她则亮出调解底线,阐明调解原则,另寻调解支点。

调解过程充满了委屈和泪水,蒲胜志作调解,也挨了不少当事人的骂,但她始终甘当群众的“出气筒”。一次在调解过程中,一方当事人提出很多无理要求,蒲胜志苦口婆心地进行劝解,当事人不仅不听从,还骂了很多难听的话。蒲胜志心里十分难受,委屈的眼泪在眼眶中打转,她转身离开调解现场,在旁边的休息室里独自一个人抹泪水。她的忍让和努力终于感动了双方,最终达成了调解协议。事后,同事对蒲胜志挨骂的事感到很是不平,蒲胜志却说:“人家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情绪激动、口不择话也是有情可原的,只要把调解工作做下来了,挨顿骂也值了。”

正是这种一心为民排困解难的无私情怀,蒲胜志在工作中从不喊苦叫累,只要部门单位安排的工作,她总是全力以赴、认真完成。她一心扑在工作上,对家庭却有着很大的亏欠。平日里,工作繁忙就只能在单位上吃盒饭,只有个别的星期天才能为丈夫、女儿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2010年9月,女儿考上大学,要求妈妈送她去学校,就在出发的那天晚上,蒲胜志接到单位紧急通知,第二天去化解白杨溪电站事故后续理赔事宜,她不得不耐心做女儿的思想工作,独自去学校的女儿为了此事很久都没有理睬她。提起此事,蒲胜志心中也充满内疚,但她说:“没有办法,为了工作,女儿现在不理解,以后她一定会理解的。”

对待群众真心

做群众利益的“守护神”

为更好做好调解工作,维护好群众利益,蒲胜志始终坚持加强业务学习。她说:“社会发展变化越来越迅速,社会矛盾纠纷也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趋势,如果不及时给自己充电,了解最新的法律法规,借鉴人家调解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多走弯路,工作成效也就会大打折扣。”在她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常用法律法规知识问答》《四川大调解理论与实践》《伤残鉴定实用法律手册》《西部发展稳定法治保障》等关于调解工作的专业性书籍,一有空她就专心研读,每有心得,就会和同事们进行交流沟通,不断提高大家的调解能力。

蒲胜志无私忘我的工作,切实维护了群众的权利,确保了群众的合法正当利益不受损害。2011年12月9日,市大调解中心意外收到了一份寄自重庆市云阳县人和镇的快递,一位署名“云阳县民工邓成富等人”赠送的书写着“秉公执法,亲民爱民”的大红锦旗。原来,2011年2月,来自重庆酉阳县和云阳县的两支民工施工队发生打架纠纷,造成云阳农民工邓成真轻微伤,邓成富重伤,由于双方均是外地人,斗殴时双方人员素不相识,给侦破工作增加了难度,而邓成富也因家庭困难,无力支付高达20多万的医疗费,加之施工方和加害人不积极支付抢救治疗费,邓成富亲属多次在市委市政府上访,并将伤者抬到市公安局大门口。

蒲胜志受法院委托,接受调解任务后,就医疗费组织双方进行调解,经过艰苦的思想工作,受害方得到了合理的赔偿,为了尽快让受害人回到家乡妥善医护,蒲胜志还协调车辆送其回家。

受害人登上车时,泪流满面,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蒲胜志带领“大调解”中心工作人员驻扎调解现场,坚持“法、理、情”结合,耐心细致地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竭力维护当事双方的合法利益。在她公允的调解下,一系列积案、“钉子案”“骨头案”都得到妥善解决,迄今没有一件调解案件反弹。

攻坚破难决心

群众矛盾化解的“排头兵”

送往蒲胜志处的案件,无一不是时间长久的积案,纠纷复杂的大案,都属“疑难杂症”。每一次大的调解,蒲胜志都当作一次意志的砥砺和心灵的磨练,并树立起攻坚破难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她从不打无准备之仗,每接一个案件,她都要充分做足“功课”,总是要挤出时间认真查看、分析材料,彻彻底底了解案情,仔仔细细搜寻调解的突破口,无数次在脑海里设计各种调解的可行性方案,通常是彻夜难眠。有时候遇到紧急调解案件,在去的路上就得一边走一边向了解情况的人打听、询问矛盾纠纷的起因、过程、现状,在头脑里就策划出调解的初步方案。正是有了充分的准备,一些再复杂、再困难的纠纷,她一出马似乎就变得简单多了。

2011年4月16日,蒲胜志牵头化解的万源市石窝乡“1.04”交通事故,受害者也为市大调解中心送来了写有“化解矛盾排头兵,服务百姓贴心人”的锦旗。

在蒲胜志的带领下,万源市“大调解”协调中心先后荣获四川省“大调解工作先进集体”“政法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她本人也先后被评为“优秀政法干警”“优秀共产党员”“城市建设先进个人”“2014年感动万源十大年度人物”“达州市十大调解能手”“省指导人民调解先进个人”。蒲胜志一路走来,既有风雨也有晴,既有苦涩也有甜。她说:“做好调解为人民,这既是我工作的价值,也是我工作的追求,不管调解的路有多么艰难,我都无悔当初的抉择,一定义无反顾地永远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