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建:平凡的“舌尖”卫士

  
2016-07-13 10:19:12
     

本报记者谭别林文/图

“老潘这个人就是太执着了!”“潘股长哦,他就是一个原则性特别强的人!”“和老潘一起做事,一切都得按照规矩来,没有啥子面子情面可讲。”“潘股长这个人面黑而亲切!”这些都是达州市达川区畜禽养殖场业主和同事对达川区畜牧食品局政策法规股股长潘光建的评价。

近日,记者走访了畜禽养殖场和一些乡镇畜牧兽医站后发现,潘光建就是这样一个执着、倔犟而平凡的“舌尖”卫士。28年来,他凭着强烈的责任感和执拗心,默默地守护着达州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今年6月初,因为在动物食品安全工作上的贡献,他获得了2015年度达州“十大法治人物”的称号。可爱的“铁脑壳”

没有见到老潘之前,记者以为他是一个严肃、不苟言笑。可是,一见到老潘,他热情爽朗地自我介绍,声音洪亮,十分干练。

潘光建今年50岁。1988年从西南农业大学毕业后,他带着一腔热血来到达川区畜牧食品局,被安排到当时赵家区畜牧兽医站工作。赵家片区六个乡镇的动物屠宰场、养殖场及90%的农户家里都留下了老潘的足迹。

上世纪80年代,畜牧兽医法规还不健全,只有一部试行的《畜禽防疫检疫条例》,食品安全监管措施、手段也很不到位,那时的现状是电话只有政府才有,部门通讯全靠吼;交通工具几乎没有,下乡检查全靠走。一旦接到举报或者听到有屠户或猪贩子为了赚钱把病死猪趁着夜间偷运到城里销售的情况,老潘就只能带着同事连夜抄小路前往堵截检查。“跟常弄刀舞棍的屠工打交道,是一定要有正义感和勇气的!”老潘说。1997年冬天的一个傍晚,因重感冒才输完液的老潘听去双庙乡赶集回来的街坊说有人要从双庙偷运几头病死猪到城里,他立即带两名同事小跑10里路赶到马家乡附近的交叉路口蹲守堵截。当晚刮风又下雨,天气非常寒冷,一直蹲到凌晨2点多,才看见一辆货车开过来。他们马上示意其停车接受检查。但是,当他们靠近车的时候,对方拿出一根短棍乱舞,老潘和同事只得躲闪,结果大家都掉进冰冷的冬水田。

老潘和同事没有放弃,穿着满是泥的衣服鞋子,冒着风雨跑到马家乡政府办公室给下一站同事打电话告知情况。最终,这些贩子的病死猪得到了销毁处理。从那过后,猪贩子只要提到老潘就头痛,给他起了个绰号“铁脑壳”。

这样,老潘在赵家片区一呆就是12年。“他只要在市场上一看,就知道是不是病死肉,手一摸就知道是不是注水肉。”赵家镇畜牧兽医站的同事廖传贵说,“他就是一个‘阿甘’,工作讲原则,敢于碰硬,不徇私舞弊,不吃拿卡要,深受百姓爱戴”。

可敬的“犟脑壳”

后来,老潘调到局里负责行政审批工作。在一般人眼里这是个“肥差”,手里有权,管所有畜禽养殖场的证照。但在老潘眼里,这却是一个“高危岗位”。

他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抽烟只抽4.5元的天下秀,不受别人吃请。同事们问他为什么,他笑着说,第一是抽了十多年,习惯了,自己也消费得起;第二是当有办事的人给买烟时,就有借口只抽天下秀,这样就拒绝了。

说起倔犟,石桥镇畜牧兽医站的邵学峰告诉记者,一次,江阳乡一家蛋鸡养殖场因为在选址时没有依法规划,业主自己想当然地 选在明月江(达城上游的保护河流)河边,耗资近100万元,工程完工后来找老潘办《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老潘带专家实地查看后,告诉他不能够办证的原因。可是,业主不甘心,三番五次找老潘“勾兑”。老潘就是不接受,请他吃饭不去,买烟不要,找熟人还是不买账。最后,业主放话说只要有人能说通老潘愿意花万把块钱,甚至还找了领导。可是,老潘就是坚持原则不办。最终,养殖场关门转行了,明月江也少了一个很大的污染源。

较真的“一根筋”

到了政策法规股后,作为畜牧食品部门的法律法规宣传者、执行者,老潘深知动物食品安全执法对市民餐桌安全的重要性,他把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放在首位,细学《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动物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随时更新业务技术及法规知识,他还经常深入基层站、所,手把手地教工作人员如何规范执法。“老潘工作很较真,想蒙混过关那是不可能。”石梯镇畜牧兽医站站长李海说。有一次,站里有位同事在生猪出栏检疫中,所有程序都做好了,但忘了最后官方兽医本人签字确认这个环节。老潘立即通知该同志第二天到局里学习,给他讲解检疫工作有关规定,讲明签名的重要性。该同志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到一个看似细小环节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对老潘也心服口服。

还有一次是一个盛夏傍晚,老潘和局里两个同事突然出现在一个正在出栏肥猪的规模生猪养殖场。他看到在现场检疫只有一个人,便立即电话通知所辖兽医站站长和所有工作人员赶到现场。他一边给大家讲解检疫有关规定和程序,一边和大家一起检疫。一直到现场的500多头猪全部检疫完毕,老潘他们才离开,已是凌晨2点多了。

2006年7月,市畜牧食品局接到举报,有人长期在通川区吴家沟宰杀病死猪,生产病害猪肉香肠、腊肉。由于猪贩子对通

川区的人员比较熟悉,市局决定抽调老潘和另一名蒋姓同事负责案子的证据查找。老潘白天和同事一起实地查看,夜间蹲守。一直蹲守了15天也没有发现异常,同事打起了退堂鼓,老潘也在怀疑线索的准确性。但经过认真分析和梳理现场情况,老潘认为既然有群众举报就应该有问题。一直蹲守到第20天,到了深夜11点多,突然听见一辆长安小货车的声音由远及近,却没有开大灯。“这辆车肯定有问题。”老潘断定。猪贩子被逮了个正着。由于老潘对待事情非常认真仔细,重视每一个细节,所以大家都说他是“一根筋”。

亲切的“农民工”

“潘股长特别亲切,没有架子,来了就帮我干活,刚开始修建的时候,隔几天就来现场指导,放线又打桩,还和工人一起挖沟干活。”位于金檀镇的达州市华森牧业有限公司老板杨森说。

杨森是金檀镇本地人,一直在外从事建筑行业,积累了一定资金后,回乡创业。通过多方考察,他决定生态循环饲养肉牛。由于没有经验,就到区畜牧食品局打听,想请专家实地指导,他在一个星期六上午找到老潘说明情况。老潘二话没说,立即赶到现场查看,酷暑时节,他戴一顶草帽,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爬山坡,过树林,穿灌木,实地查看,最终选定了位置。施工时,无论晴天雨天,老潘都是和农民工人一同干活。杨森说,我自己看见低洼沟里很脏都不忍下去的时候,老潘第一个跳进去,放线打桩,周身都是污泥。

圈舍建成后,杨森一定要请老潘吃一顿饭表达谢意。老潘实在推不了,答应就在杨森家里吃稀饭加小菜。现在,华森牧业不但建成投产,还利用粪便栽植了1200亩柠檬,实现了生态循环养殖,得到了省、市、区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

说起搞养殖场选址规划的情景,管村镇畜牧站站长周峰说,只要和潘老师一起下村,就要有挨饿受累的心理准备。

老潘在养殖场规划执行标准上很严格,有时候让养殖户会多花一些资金,但是业主都非常认可。在达川区、达州市都是比较规范的石梯镇金石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当初建设时,为了一栋圈舍的卫生防疫间距达标,需向外移5米,如果将就地形,不需要砌70余米长11-18米高的堡坎,可以节约10多万元,但是老潘给业主讲明按照标准修建的好处和将来的利弊。该养殖小区投产三年多了,效益可观,更为重要的是周边养殖场时有疫情发生,而此养殖小区没有出现一次疫情。现在业主郑启容一说起这件事仍十分感激。

辛勤的“拓荒牛”

“我们以前不知道可以通过实际案卷倒查来提高执法业务水平。”石桥镇畜牧站站长邵学峰说,老潘到了法规股后,创新了执法业务的学习方式,采取“岗位学法”“讲座学法”“以案学法”和“以考学法”等,尤其是通过以案释法、以案学法,对全区畜牧执法人员实行现场实际案卷评查找问题,邀请法制局和有关专家现场评审,找出差距,实实在在地提高执法人员的水平。

老潘以建设安全畜牧为目标,还创新组织开展“经营屠宰病死(害)动物及产品专项整治”“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专项整治”和“打击瘦肉精等非法添加行为专项整治”等三大专项监管执法活动,从动物食品的生产投入品(饲料兽药)、养殖到屠宰加工环节,实施24小时在线监控,“全方位、全角度、全时段”开展动物食品安全“三全”监管,将有效确保畜牧安全生产。

就在记者成稿前一天,他到七里沟肉牛屠宰场日常巡查,在调看监控录像的时候,发现画面里一屠工移动水管非常快,一头已经杀死了的牛四肢突然伸直。于是,他马上回放发现这就是给牛注水。在证据面前,肉牛老板无话可说。目前案件正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无悔的“老黄牛”

动物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是一项确保市民“舌尖上”安全的民生工作,责任重于泰山;同时,也是一个付出多、回报少、难度大的工作。

老潘从热血青年到年过半百,始终坚守在畜牧食品监管执法工作这个平凡岗位上。无论是在乡镇还是机关工作,他一贯淡泊名利。只要是评选先进个人,他都会让给其他同志,尤其是年轻人。

老潘告诉记者,当被组织推荐为达州市十大法治人物候选人时,感到兴奋激动的同时也有惭愧,因为其他候选人都是得到过众多的奖项,而自己虽然工作几十年,却很平凡,现在被评选为达州市十大法治人物,这是组织和市民对他工作的肯定,感到了最大的满足。

这就是老潘,一名平凡的动物食品安全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