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新都区做深做实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 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2024-10-23 14:29:19
     

廖安泰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陈博
  
  成都市新都区是成都市唯一的省级镇(街道)政府购买村(社区)法律顾问服务试点区。近年来,成都市新都区司法局不断创新和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立以法律顾问工作为核心,以基层依法治理、公共法律服务、护航产业发展、增强集体经济为基础的“四蹄同行”,托起了新都区公共法律服务的“一骑当先”,切实提升基层群众的生活幸福感、法治获得感和社会安全感。
  
  发挥职能优势
  
  筑牢基层依法治理基石

  
  “通过法律顾问的普法和案例分享,我们学习到了相关法律知识,知道了如何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权。”一名来自新都区大丰街道崇义社区的居民这样说道。
  
  新都区大丰街道崇义社区红湖公园城小区是一个外来人口居多的商品房小区,地方文化的差异导致该小区在治安防控、物业服务、邻里关系等方面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小区居民法律意识淡薄、法律规则意识不强也是一个普遍现象。自法律顾问服务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新都区司法局积极引导法律顾问参与小区业主的矛盾纠纷化解,并与社区党支部党建工作相联合,通过开展专题法律讲座的形式,引导业主依法表达诉求、依法维权,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将冲突化解在萌芽状态。通过小区业委会这一基层社会治理的载体和法律顾问服务试点工作体系,切实维护了小区业主的合法权益,最终,红湖公园城小区实现了由乱到治的向好状态。
  
  红湖公园城小区的治理工作只是新都区法律顾问服务试点工作的一个缩影。在社区治理工作中,新都区司法局始终贯彻“明确需求—回应需求”的治理思路,结合村(社区)群众法律服务需求及特点,通过微信群“线上”服务、现场法律服务、定期法治讲座等形式提供法律咨询、维权指引、纠纷调处、普法宣传等服务,同时对经济困难群众、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提供法律援助。
  
  针对村(社区)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土地流转等方面的法律需求,新都区司法局通过引导村(社区)法律顾问积极参与所在村(社区)议事会议,协助修改完善村规民约、自治组织章程等规章,引导村(社区)将管理事务纳入法治化轨道。
  
  同时,指导村(社区)法律顾问为所在村(社区)制定村(社区)“两委”干部年度法治培训计划,通过集中培训、网络培训等形式,系统宣讲《民法典》《劳动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和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村(社区)法律顾问将长期从事法务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方法和业务技巧传授给所在村(社区)“两委”干部,提高其对国家法律法规的掌握程度,提升其做基层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据统计,近三年来,新都区累计调解重大矛盾纠纷1596件,提供法律咨询28910人次,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500余件,已审查、修改村规民约448件,提供法律意见建议613条,开展各类法治讲座1799场,推送各类普法信息10980条。
  
  充实服务内容
  
  助力法治环境突破创新

  
  “未签订书面合同的房屋租赁关系,双方均可在有效通知对方后解除合同。”肖林社区法律顾问在面对前来咨询的租房纠纷双方时这样回答道。在村(社区)法律顾问的参与下,双方当事人对租赁合同有了初步认识,愿意按照法律规定协商解决事情,并同意调解,纠纷也得以化解。
  
  近年来,新都区司法局不断完善和充实村(社区)法律服务内容,抓准“服务经济”环节,为村(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把脉问诊”,运用法治智慧服务村(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同时,要求村(社区)法律顾问积极参与所在村(社区)议事会议,积极参与村(社区)政策实施、重大事务讨论、基层自治管理、产业发展、项目投资等重点工作,协助修改完善集体收益使用分配、村务公开制度实施和其他重大决策,为集体经济活动提供合同前置审查、履约辅导、优惠政策释疑、项目法律论证等专业服务,保障村(社区)经济有序健康发展。
  
  法律来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新都区“川音艺谷”法律服务阵地依托“川音艺谷”乡村振兴项目,融入“艺法同行、法护艺创”的法治文化教育主题,以新都特色的历史、人文、音乐元素为支撑,广泛宣传打造法治熊猫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形象,实现“‘川音艺谷’能到群众中去,群众想到‘川音艺谷’中来”。
  
  “川音艺谷”法律服务阵地只是新都区众多法律服务阵地的一个典型代表。在推广公共法律服务的进程中,新都区已将184个村(社区)法律服务室(其中建成一类法律之家11个)融入党群活动中心、综治中心、群众工作之家,为村(社区)培育“法律明白人”1800余名,形成党员干部、村(社区)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三方联动”。据统计,近三年来,顾问团队已办理法律咨询、合法性审查、矛盾纠纷调解等公共法律服务诉求4.1万余件。
  
  同时,新都区还紧紧贴合时代进步步伐,突出数字赋能,构建了“零距离”服务网络。通过推广成都司法通智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云学法·云普法”微信小程序,利用“互联网+”实现村(社区)法律顾问“线上服务”和8小时外的“延时服务”,确保公共法律服务“抬头能见、触手可及、扫码即得”,近三年来已为群众提供线上服务1.2万人次。
  
  强化过程监督
  
  保障法律服务走深走实
  

  在对外积极推广公共法律服务的同时,新都区司法局对内也在进行监督改革,通过“三态”管理,将前期法律服务机构签约机制、中期法律服务台账机制、后期法律服务考核机制进行完善,力求做到法律机构选取严格把关、法律服务质量实时检测和法律服务结果奖惩分明,让政府购买村(社区)法律顾问服务走深走实,切实促进基层法治建设,让老百姓对法律服务“触手可及”。
  
  在选择法律服务机构时,做好静态管理,健全事前签约机制。新都区司法局组织各镇(街道)面向社会有资质的法律服务机构,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择优签约法律顾问,严格把控法律顾问条件,严格控制其服务的村(社区)数量不超过3个,全覆盖完成9个镇(街道)、184个村(社区)的合同备案。全过程对村(社区)法律顾问的购买主体、使用主体、提供主体严格把关。
  
  在法律服务机构提供服务时,做好动态管理,健全事中监测机制。新都区司法局要求法律服务机构在进行法律服务时,必须建立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日志和工作台账,驻村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须一次一记、一事一记、一村一卷,详细记录。新都区司法局按月统计相关数据,对每名法律顾问的服务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查处存在的问题。近三年来,开展集中调研3次,通报成都市区(市)县社会公众满意度测评法律服务结果2次,对服务机构和法律顾问、镇(街道)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示,对“零评价”的村(社区)开展专项整改。
  
  在考评法律服务机构服务结果时,做好状态管理,健全事后奖惩机制。新都区司法局牵头制定《村(社区)法律顾问服务绩效考核评估办法》,按照“谁聘用(使用)谁考核”的原则,指导、督促镇(街道)规范资金使用,并牵头组织实施绩效评价。同时,建立服务提供方自评、服务使用方评分及服务购买方考核评估的“三评模式”,所得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表彰奖励、费用支付的重要依据。据统计,近三年来,对38名优秀村(社区)法律顾问进行了表扬,对4名村(社区)法律顾问进行了扣费。村(社区)对法律顾问的平均满意度达90%以上。
  
  新都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过去基层村(社区)尤其是农村地区长期缺乏专业法律服务资源的情况,通过镇(街道)政府购买村(社区)法律顾问服务的方式,在全区基层村(社区)常态化地为企业和群众开展各类公共法律服务,基层公共法律服务质效得到了明显提升。围绕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完善镇(街道)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的制度机制,是探索基层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模式的一次有益尝试,也对推动基层依法治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深远意义和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