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赋能小区治理 让“忧居”变“优居”

  
2025-07-08 10:13:34
     

  大英县有一个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旧职工家属院——蓬盐大院,正以“法治+自治”的全新治理模式,书写着从“三无小区”到“法治样板”的蜕变传奇。这座曾因企业改制陷入管理困境的老旧院落,如今通过强化法治服务、健全工作机制、推动法景融合,不仅实现了环境面貌的焕然一新,更构建起邻里和谐、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大英县司法局工作人员与网格员询问居民的法治需求,并面对面提供法治服务
  

网格员到小区留守老人家中开展服务
  

诸己律师事务所律师走进社区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训
  

治理后整洁有序的小区停车场

  
  蝶变之路:从“三无小区”到“治理标杆”
  
  蓬盐大院曾是四川久大蓬莱盐化有限公司的职工家属院,随着企业改制,该小区逐渐成为无物业、无业委会、无公共维修基金的“三无小区”,管理陷入瘫痪,公共区域杂物堆积、车辆乱停乱放、邻里纠纷频发……2020年,小区业主委员会的成立成为治理转机的起点。同年10月,小区党支部挂牌成立。2022年3月“红色物业”正式入驻小区,开启了“党建引领+物业协同+居民自治”的共治模式。
  
  “以前,这个小区路面坑洼、监控缺失,安全隐患很多,现在是焕然一新的路面、整洁的楼道和明亮的灯光。”小区业委会负责人介绍道,这正是平安行动的成果之一,2021年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蓬盐大院依法完善了智能安防、隐患治理、应急管理三大安全体系,在小区门口安装智能门禁系统,在公共区域安装监控,新增单元消防器材,物业严格执行“一日两巡”动态巡检机制,实现“人防+技防”全覆盖。面对安全隐患,物业和业委会联合处置,集中清理楼道杂物、修缮楼栋避雷针、统一安装窗外雨棚,另外还增设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桩,根治小区以往飞线充电顽疾。此外,还整合社区、物业、业委会和片区民警力量,不定时开展小区安全巡查和联合宣传,定期开展消防演练,让“安全”二字真正融入居民生活。
  
  2024年7月,蓬盐大院作为依法治理小区示范点,通过“法治化改造+居民自治”的双引擎驱动,小区治理迈入新阶段。如今,漫步在蓬盐大院,法治文化墙、“法治凉亭”、规范停车区、党群活动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法治元素渗透到小区治理的每个角落,成为全县基层治理的标杆。
  
  法治之路:从“纠纷有结”到“化解有方”
  
  小区基础设施已然改变,法治理念如何沁润人心?
  
  走进蓬盐大院小区,一座开放式木质凉亭格外醒目。这座名为“法治凉亭”的公共空间,以“润物无声、法润民心”为设计理念,将休憩功能与法治文化深度融合。凉亭内,3块法治橱窗分设“案例警示”“法条解读”“服务指南”模块,用漫画形式呈现真实纠纷案例,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提炼的法律小知识,让居民在乘凉聊天时就能学习法律知识。
  
  “以前遇到纠纷只知道吵架,现在凉亭里就有现成的法律解答!”居民王阿姨指着橱窗里的“高空抛物案例”说。据统计,凉亭日均使用超50人次,超80%的受访居民表示,通过橱窗学到了实用法律知识。这里不仅是休憩场所,更成为“法治议事厅”,居民在此商议小区事务,矛盾纠纷在茶余饭后悄然化解。
  
  除此以外,遇到难以调解的矛盾纠纷,蓬盐大院在大英县司法局的指导下,形成了“律师专业支撑+调解员中立协调+业委会群众参与”的联合调解模式,矛盾纠纷按照等级进行处置,实行纠纷三级(普通、复杂、重大)分类管理,匹配对应处置机制。矛盾分类后,按照等级分派给矛盾化解小组,该小组成员由“楼栋长+综治社工+社区民警+人民调解员”组成。
  
  5月30日,高考前夕。小区二栋的罗女士向业主委员会反映,楼上空调一直滴水影响家中高考生休息,业委会得知情况后立即联系了社区,社区网格员第一时间就对此矛盾进行了处置化解。“当天我们晓得后,就立即巡查,排查了受滴水声影响的房间,在找到滴水业主后,由社区去和滴水业主沟通。这样可以快速解决问题,且不激化矛盾。”大英县盐井街道基井湾社区网格员胡清春表示,根据矛盾纠纷等级,这类邻里小问题基本上反映到社区后,就会由网格员进行先行化解。如果化解不了,会再向上报。
  
  优化之路:从“法治服务”到“大英经验”
  
  小区选树有担当有作为的热心居民和部分无职老党员担任楼栋长,培育其成为“法律明白人”。“法律明白人”通过履行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法律援助引导、政策传达、法治活动组织、民意反馈、协助小区治理等8项职责,有效带领居民自治。开展“红色物业+业委会”模式,即通过法律培训规范服务意识,明确议事规则,依法公开收支明细;与律师事务所结对共建,定期举办“法治茶话会”,建立“双线排查”机制,推动邻里纠纷在诉前化解。
  
  “以前觉得法律离我们很远,现在遇到问题先找‘法律明白人’咨询。”居民王大爷感慨道。如今,小区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实现“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小区”。
  
  在党群活动中心,一楼设有老年活动室、棋牌桌和图书角,二楼则是党员工作室和共青团员之家。这里不仅是居民议事、学习的共享空间,更是法治服务的前沿阵地。
  
  曾几何时,蓬盐大院小区的公共区域是车辆乱停、杂物堆积的“重灾区”。如今,增设的电动自行车和小汽车规范停车区秩序井然,车棚立柱上“停车有序靠自觉,邻里和谐靠守法”的标语格外醒目。这一转变源于居民共同制定的自治公约。
  
  通过多次协商,小区明确了电动自行车、汽车的收费标准,实行扫码收费充电,费用全部用于小区管理并每年公示。同时,增设健身器材、乒乓球台,打造“5分钟健身圈”,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义诊、组织志愿者义剪,网格员每日走访独居老人、微信业主群“以案释法”……这些“温馨细节”让居民感受到治理的温度,车辆停放矛盾同比下降90%,大额维修资金使用基本实现零争议。
  
  蓬盐大院小区的蜕变,是大英县探索基层依法治理的生动实践。通过推动法景融合,小区构建起“法治+自治”的治理闭环。“法治凉亭、法治坐凳、法治橱窗”等设施,将法律知识转化为居民触手可及的生活元素;自治公约的制定与执行,让“自觉”成为习惯,法治与温情共同滋养着邻里和谐。
  
  “依法治理永远在路上。”大英县司法局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法治+自治”模式,让蓬盐大院小区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平安家园、幸福港湾,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多“大英经验”。
  
  从“老旧院落”到“法治样板”,蓬盐大院小区的蜕变印证了一个道理:法治不仅是刚性的规则,更是温暖的守护。当法律条文转化为居民心中的行为准则,当自治活力与法治保障同频共振,一个老旧小区的蜕变,便成了基层治理创新的鲜活样本。
  
  大英县司法局宣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