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西区倾力打造“三说会堂”多元解纷名片
攀枝花市西区“三说会堂”专家正在研判分析矛盾纠纷 攀枝花市西区区委政法委供图
李永丹 熊爱民 苏勇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唐万贵
品牌涵义
三说会堂
2018年底,攀枝花市西区格里坪镇政法委员首次将法庭、派出所、司法所、综治中心、镇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村组干部组织起来联动参与调解一起邻里土地权属争议矛盾,让群众便捷说事、干部主动说理、法官积极说法,这起纠纷很快就得以妥善解决。在此基础上,西区积极探索出群众说事、干部说理、法官(泛指法律工作者)说法的“三说会堂”多元解纷新模式。
2022年,西区建成一个“三说会堂”区级中心、6个镇(街道)调解站、26个村(社区)调解室,实现“多中心合一”、一体化运行。采取“常驻+轮驻+随叫随驻”方式,向群众提供“受、导、访、调、仲、诉、援”全流程“一条龙”解纷服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治理”,并强调: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近年来,攀枝花市西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针对传统调解力量分散、联动不够、效果不佳等共性问题,积极探索创新出群众说事、干部说理、法官(泛指法律工作者)说法“三说会堂”多元解纷新模式,全力化解各类社会矛盾风险,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全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呈现“四上升四下降”良好态势,信访总量明显下降,有力护航攀枝花市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和攀枝花市西区“一区一城”建设。
积极探索
创新多元解纷最佳方式
“三说会堂”始于西区格里坪镇。2018年底,在化解一起邻里土地权属争议矛盾纠纷时,格里坪镇政法委员首次将法庭、派出所、司法所、综治中心、镇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村组干部组织起来联动参与调解,让群众便捷说事、干部主动说理、法官积极说法,这起纠纷很快就得以妥善解决。从那以后,西区开始深入探索、总结完善、全面推广“三说会堂”多元解纷模式。
“三说”是西区区委、区政府2018年以来探索出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模式。
“调解的关键在于倾听双方诉求,设身处地感受当事人的情感。”曾经因楼房漏水一事与楼上邻居闹得不可开交的市民张某明说,“庭内庭外,我们当事人在乎的就是‘那口气’,顺了,自然也就和解了。”
西区是攀枝花市三线建设老工业基地的典型代表之一,改制企业多、困难人口多、风险隐患多是客观现状。西区既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等巨大发展压力,也面临企业改制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等基层治理难题,同时还存在传统调解模式力量分散、手段单一、衔接不畅、效果不佳等共性问题,给高效能市域社会治理带来不小挑战。
“枫桥经验”的创新精髓在于“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攀枝花市西区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牢记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政治责任,勇于探索创新、全力防范化解社会矛盾。
搭建体系
推动“一站式”解纷
针对以往基层群众反映诉求中存在的缺乏信任不愿说、坐等上门不便说、力量分散多处说等问题,西区通过亮身份、建阵地、合资源,切实让群众愿意说事、便捷说事、一站说事。
2022年,西区统筹信访接待、公共法律服务、矛盾纠纷化解、劳动争议调解等解纷资源,建成多点延伸、覆盖全域的1个“三说会堂”区级中心、6个镇(街道)调解站、26个村(社区)调解室,实现“多中心合一”、一体化运行。采取“常驻+轮驻+随叫随驻”方式,向群众提供“受、导、访、调、仲、诉、援”全流程“一条龙”解纷服务,真正做到让矛盾纠纷“只进一扇门”、人民群众“最多跑一地”,有力提升纠纷调处成功率和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此外,西区以“西区社区通”微信小程序为基础,创新开发了“三说会堂”矛盾纠纷线上受理平台,对群众的调处诉求实行分级分类调处,让矛盾纠纷调处全过程可溯、可查、可监督,形成了矛盾纠纷调处闭环。同时,探索群众点单、中心派单、部门接单“三单模式”,为群众提供全领域、全时空、全流程“一条龙”线上服务。目前,群众可通过“西区社区通”自主选择信得过的调解专家为自己服务,切实做到了让群众少跑路。
建章立制
规范运行“三说会堂”
11月3日,记者走进“三说会堂”接待大厅,看见这里窗明几净,墙上张贴着“三说会堂”标识、对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要求、《“三说会堂”纠纷调处流程图》,一名群众在向“三说会堂”工作人员咨询相关问题。
近年,西区区委、区政府和区委政法委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该项工作,梳理出《“三说会堂”纠纷调处流程图》,出台《西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规范(试行)》,建立起涉及纠纷排查、评估研判、分级受理、案件流转、调处化解、回访巩固等环节高效运行的系列配套制度,深化“诉非衔接”“检调对接”“公调对接”“访调对接”“政调对接”等机制建设,并将考评结合、倒逼落实的督导机制,补助奖励、提质增效的补贴机制引入“三说会堂”,实现各级站(室)的规范化运行。
夯实基础
健全完善“行专组织”实体运行机制
“经我们了解,刘某详经常酗酒,曾有家暴行为,夫妻二人矛盾较深。从这个方面看,我认为这起家庭纠纷案风险较大,建议危险等级确定为‘高风险’,应立即介入调处化解。”在近日召开的月度分析研判会上,西区婚恋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调解员黄先菊说道。
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是市域社会治理的难点难题。
今年6月,西区印发《攀枝花市西区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实施方案》,选聘了一批专职人民调解员,充实到劳动争议、物业服务、交通事故处理、婚姻家庭等4个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同步分档确定个案补助标准,西区“专兼结合”的调解队伍体系更加完善。专职化队伍组建以来,已受理移送调解、委托调解疑难案件24件,案件受理率达100%,切实做到了未化解的矛盾纠纷“有人管”,有效避免“矛盾拖大、问题拖炸”。
激发“内动力”
健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7月,雨后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城市大街小巷。
“三说会堂”调解室内,陈师傅长舒了一口气:“工程款终于拿到了,对工人们也有了交代!”陈师傅承包了西区某小区5部电梯的外包装工程,项目完工后,陈师傅却迟迟不能从项目发包方处拿到工程款,双方因此发生了合同纠纷,进而引发信访问题。
属地社区“三说会堂”调解室经分析研判该起纠纷情况,通过“基层吹哨、部门报到”机制,邀请区住房城乡建设局调解专家、信访干部、驻点联系法官、社区民警等下沉社区参与调处化解工作。经多方联动、现场调解,最终纠纷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发包方在约定期限内支付了工程款。
平台搭建了,确保执行和运行才是关键。针对传统调解中存在的干部积极性不高不愿调、专业性不强不会调、责任心不高不真调、统筹性不够不联调等问题,今年,西区区委政法委牵头,会同区纪委监委、区委组织部、区司法局研究出台了《关于推动各级各部门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的六条措施》,通过明确召集和响应主体权责、过程和效果评价、提醒约谈和通报、结果反馈和运用等,用“实”的措施激励引导、监督约束各级各部门机关干部认真参与“三说会堂”各级站点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措施印发施行以来,各级各部门机关党员干部“有呼必应”,积极参与化解基层矛盾纠纷116件。
紧扣“法治化”
健全完善“法律专家”参与解纷机制
“咱们西区的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真给力!以前遇到法律问题,我得花钱找专业人士咨询,现在非但不花钱,找到社区‘三说会堂’调解站就能预约到法律专家上门服务,省钱又方便。”居民颜某某笑着说道。
颜某某与陈某某本是亲密无间的好友,双方因借贷问题发生纠纷,关系恶化。收到颜某某的调解申请后,社区“三说会堂”调解室考虑到该案涉及法律关系较为复杂,便向包联社区的西区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发出了“需求单”,邀请专家协助化解该纠纷。经过西区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长达3个多小时的耐心释法明理,颜某某与陈某某达成了调解协议,并通过司法确认,把“待定”变为了“确定”。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治制。”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西区在多元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充分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
针对部分群众法治观念淡薄不信法、习惯约定俗成不用法、调解后易反悔不固化等问题,西区充分利用政法专业力量,发挥驻点联系法官、检察官,驻村(社区)民(辅)警等政法干警,司法助理员、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等法律工作者案子见得多、案件办得多的优势,活用身边鲜活案例警醒警示群众,对纠纷当事人及参与群众进行面对面交流解惑,有效降低纠纷当事人心理预期,减少“狮子大开口”式的诉求,达到尽快促成纠纷和解的效果。特别是针对可能出现反复调解或调解后协议难执行的案件,驻点联系法官全程介入调解过程,审查调解协议,对符合司法确认条件的案件,提供“一站式”司法确认便民服务,赋予人民调解协议法律强制执行力,切实推动矛盾纠纷在法治轨道内定分止争。
2024年,西区法学会研究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发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队伍作用全力服务保障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的工作方案》,推动15名在册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常态轮驻西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暨人民调解中心(区级“三说会堂”中心),设立“专家服务岗”、明确“专家接待日”,无偿为群众提供专业优质的法律咨询服务。此外,专家还需结对包联6个镇(街道)“三说会堂”调解站、26个村(社区)“三说会堂”调解室,全面参与基层“四重”(重大决策咨询、重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重大矛盾纠纷调处、重大疑难历史信访积案化解)工作。该方案实施以来,西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共提供咨询意见40余条、参与重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2次、化解疑难复杂纠纷14件、解决历史信访积案4个、突出信访问题13个。
“‘三说会堂’,就是要把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力量的重心下沉到农村和社区,下沉到矛盾纠纷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要‘一站式’地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矛盾纠纷防范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为群众提供全覆盖、全领域、全过程的纠纷解决服务。”西区区委书记胡昱冰调研指导西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暨人民调解中心(“三说会堂”中心)建设时明确要求。
“‘三说会堂’切实有效地防止了矛盾激化、推动了信访前端预防、传递了司法温度、体现了司法公正与效率……”西区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社会工作部部长刘春明表示,下一步,西区将着力在隐患源头发现、信息资源共享、部门联动融合等方面再下功夫,让“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街道)、难事不出区、矛盾不上交、风险不外溢”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