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通川区检察院举行听证会,助力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王通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谭别林 文/图
品牌涵义
“枫·和”12309检察服务工作品牌
位于四川省东北部、达州市中部的通川区,是达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滚滚州河水穿城而过,巍巍凤凰山屹立在旁,素有“将军故里”之美称,是一片底蕴深厚的红色沃土。达州市通川区检察院紧贴时代脉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传承“以和为贵”“民为邦本”等中华优秀传统法治理念,培育“枫·和”12309检察服务工作品牌,以春风化雨的语言、将心比心的情怀、优质高效的服务,让群众身边的矛盾纠纷得到就地实质性化解,促进实现案结事了政和人和,谱写新时代“枫桥经验”检察新篇章。
今年以来,达州市通川区检察院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扛起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政治责任,以培树“枫·和”12309检察服务工作品牌为抓手,探索实施“12345”联动解纷“枫桥式工作法”,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集聚矛盾纠纷化解资源由“指头”变成“拳头”,做深做实检察环节矛盾纠纷防控的一站服务、多元化解、源头预防,用心用情帮助群众排难解纷,奏好基层社会治理“交响乐”,唱响平安和谐通川“主旋律”。
搭好矛盾纠纷诉求表达“服务台” 让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信访无小事,件件系民心。”处理矛盾、化解纠纷是检察履职的重要工作。作为达州中心城区检察院,达州市通川区检察院长期面临着案件数量多、信访压力大、矛盾化解难等问题。群众有了矛盾纠纷,需要找一个“说理”“说法”的地方。如何让群众在“少跑路”的情况下尽快解决“烦心事”,既关乎便民服务的质量,也关系到涉检矛盾纠纷化解的成效。
该院探索建立高效便民的“一站式”12309检察服务中心,提供案件受理、信访接待、律师阅卷、民营企业接待等服务,出台《12309检察服务中心后台管理办法和工作指引》,坚持规范管理,实现群众“只进一扇门、办好所有事”。畅通信访网电“绿色通道”,建立来信办理组,推动构建“集中受理、协调联动、限时办理、及时反馈”服务新模式,持续深化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工作,实现“智慧”信访,确保群众的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依法办,群众信访7日内程序性回复率、3个月内办理进展或结果答复率均为100%,先后被评为全国、全省检察机关“文明接待室”。
为落实检察信访工作法治化要求,该院着重推进受理法治化,上墙展示信访工作流程图,制作申请民事诉讼监督、刑事申诉等群众信访办事流程指引,滚动播放检察信访工作法治化“路线图”和工作指南,引导群众依法反映诉求。建立群众首次到访“四必问”机制,即问明信访经历过程、问明实质诉求、问明理由依据、问明家庭情况,对材料齐全的立即受理、材料不全的告知补充详单,努力让群众“一次就办完”。全面落实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要求,推进依法分类受理,今年以来,依法导入相应案件办理程序9件。
主动延伸检察服务触角,打通基层“神经末梢”,该院依托驻通川经开区检察服务站、好一新商贸城综治中心,畅通涉企申诉渠道,纾解涉企矛盾纠纷,打造控告申诉检察服务的前沿阵地,工作做法被省检察院转发推广。
打好矛盾纠纷实质化解“组合拳” 实现从“单打独斗”到“齐抓共管”
基层一线是最贴近群众的地方,也是化解矛盾纠纷的主阵地。达州市通川区检察院将“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工作理念和目标导向贯穿到检察履职全过程各环节,探索“12309检察服务+”模式,构建矛盾纠纷化解立体矩阵,打破部门之间职责壁垒,让各部门矛盾纠纷化解资源整合、力量聚合、方式融合、工作结合,通过一体履职、综合履职集聚化解矛盾纠纷的合力,实现矛盾纠纷化解的最大效能。
坚持把和解调解贯穿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始终,推动构建“1+N”检察和解机制。针对民间矛盾纠纷或者偶发事件引发的轻伤害等可刑事和解案件,刑事检察部门“检行者”办案团队联合公安机关做实刑事和解工作,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诉讼办案的第一道“关口”,今年以来,检警协同促进刑事和解8件。与民事行政检察部门“民事和解五法”工作室深度融合,深化民事检察和解工作,促进9件民事纠纷在检察环节得到实质性就地化解。全面推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落实与达州市通川区法院会签的《关于加强行政审判与行政检察衔接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的意见》,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19件。
坚持“应听证尽听证”,推动构建“1+N”检察听证矛盾化解工作机制。一体打造“听证+宣告”检察听证室,充分发挥检察听证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独特作用,将检察听证与人民调解、刑事和解等工作相结合,对案情重大疑难复杂、当事人重复信访等案件,主动邀请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等作为听证员共同参与、公开听证,通过厘清事实、阐明证据、以案释法等,在“阳光下”定分止争,今年以来,通过检察听证化解矛盾纠纷26件。同时,全面推进简易听证、上门听证,将简易听证与领导接访、上门听证与矛盾化解相结合,以群众看得见、听得懂的方式解“法结”、化“心结”,就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群众“家门口”,让公平正义真实可感。
充分发挥国家司法救助纾困解难作用,推动健全“1+N”国家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紧密衔接工作体系。与达州市通川区妇联共同打造“家长里短慢慢谈”工作室,为妇女儿童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国家司法救助等服务,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与达州市通川区教育局、区民政局等9家单位会签《关于建立健全检察机关国家司法救助和社会救助工作衔接机制的意见》,推动构建以国家司法救助为核心,民政救助、教育支持、就业援助、心理疏导等社会救助全方位参与的救助工作格局,切实解决被害人或其近亲属实际困难,有效促进社会矛盾化解。今年以来,共发放国家司法救助金18.1万元,1件案例被评为达州政法“五年十佳”年度优秀案例。
深化检律良性互动,探索建立“律师工作站”,在保障律师执业权利的同时,将律师纳入涉检信访调处工作,主动邀请律师发挥专业化、职业化优势参与检察听证、信访接访等,在事实、法律层面进行答疑解惑、释法说理,共同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今年以来,共邀请律师参与涉检矛盾调处工作20余次。针对信访积案、重大疑难复杂信访案件,依托与达州市通川区司法局会签的《关于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检信访案件实施办法》,邀请专业律师参与代理和化解涉检信访案件,由律师以第三方身份帮助信访人从法律层面理解法律规定、厘清对错、明辨是非,让处理结果更容易被群众接受。
画好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同心圆” 更加注重“抓前端、治未病”
“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是中华文化延绵数千年的优良传统。达州市通川区检察院主动融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聚焦矛盾纠纷源头治理,主动靠前发力,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预防和减少类案多发高发,让矛盾风险“降下来”。
聚焦公共利益维护与社会治理难题,与达州市通川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协会签《关于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与检察建议双向衔接转化的实施办法(试行)》,将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和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有机融合,共同推进解决群众身边公益受损突出和社会治理问题,进一步凝聚矛盾纠纷源头防治合力。截至目前,已推动衔接转化案件5件。
主动担当“谁执法谁普法”之责,依托“牵牛花”法治宣传品牌,组建“快板宣传队”、打造“法治小课堂”、推出“说法微视频”、构建普法“融媒体平台”、创新“法治夜市”,吹响法治“小喇叭”,传播法治“正能量”,不断引领社会法治风尚,让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行为准则,助推社会治理循法而行、依法而治,营造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今年以来,共开展主题法治宣传活动30余场次,被表彰为“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的单位”,是四川省检察机关唯一被授予该项荣誉的基层检察院。
以社会治理检察建议为抓手,加强个案分析研判,针对倾向性社会治理问题和苗头性安全风险隐患,深度挖掘个案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和类案发生的普遍性规律,将执法办案中发现的社会治理问题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和单位,助推系统治理、源头治理,预防同一区域、同一类型矛盾纠纷再次发生,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良好效果。今年以来,共制发高质量社会治理检察建议4件。
久久为功,善作善成。达州市通川区检察院将依托“枫·和”12309检察服务工作品牌,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持续探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新思路新举措,不断完善“枫桥式工作法”,用心用情帮助群众排难解纷,以检察“正气”促进化解社会“怨气”,推动涉检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持续筑牢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根基,助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通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