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综合应急救援支队开展抗洪抢险 达州市应急管理局供图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周靖
公共安全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冷暖,是最基本的民生。自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达州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创新建立安全生产“五预”工作机制和突发事件初期处置现场指挥官制度,大力推动安全关口前移,加快从“事后处理”到“事前防范”转变,最大程度有效预防风险演化成隐患、隐患发酵成事故,全力营造安全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
●“五预”筑牢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风险防线
达州市地处四川东部、川渝陕结合部,是典型的内陆和丘陵地区,自然灾害风险点位以及高危企业数量均居全省前列。为统筹发展和安全,达州市紧盯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风险目标,坚持在“预”字上下功夫,从风险预判、安全预警、事故预防、应急预备、实战预练等5个方面着手,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聚焦风险预判,建立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等12个重点行业领域的联席会议制度,实行“日分析+周研判+月调度”制度;紧盯重点时段、重点行业领域,交运、住建、应急等部门组建团队会商研判,科学评估风险影响;在全市445家重点企业全面推广应用安全风险“红、橙、黄、蓝”四色图,科学确定安全风险等级,牢牢把握安全生产主动权。
聚焦前端预警,建立3900余名的网格化监测队伍,在防灾减灾、气象预警、城市管理、食品安全、综治维稳等方面充分发挥前哨耳目作用;对全市25处重大危险源、81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7处生产矿井实时动态掌握运行情况,将安全监管触角延伸到最小工作单元;依托“云上数字达州IOC”系统,全面加强煤矿瓦斯监控、隐患排查治理、事故信息报送数据的整合分析运用,建立低风险提示、中风险预警、高风险报警的“三级”预警机制,严把安全生产预警关。
聚焦事故预防,对全市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开展全覆盖预防性执法,同时创新出台《达州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确保各类事故隐患发现得出、管控得住、整改到位,构建全方位的公开曝光体系,引导树牢安全发展理念,进一步拧紧安全生产责任阀。
聚焦应急预备,以《达州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试行)》为总揽,《达州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17个预案为支撑,初步构建起全市一盘棋预案体系;健全以市、县(市、区)救灾物资储备库为主体,多灾易灾、偏远、区域性等乡镇救灾物资储备点为补充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建立应急力量体系,抢抓突发事件救援“窗口期”,切实守住安全生产基本盘。
聚焦实战预练,加强达州市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接入水文、气象、交通、水务、林业等10个部门17类数据,通过“3大平台+1张图+3类数据+5类工具”实现应急指挥调度功能,初步构建起高效化、远程化、立体化的综合性应急实战化指挥平台。在此基础上强化实战演练,全市各级累计组织开展应急演练5000余场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有效提升。
●初期处置“指挥官”抢抓救援“窗口期”
2022年8月5日9时15分,达州市达川区景市镇寨子村4社陈家梁地面塌陷隐患点监测人唐富在巡查中发现,唐某某等3户房屋因受强降雨影响出现裂缝,存在局部垮塌现象。危急时刻,唐富立即履行初期处置现场指挥官职责,设置临时警示标志,紧急疏散周边群众,同时,第一时间向景市镇党委政府、自然资源所地质灾害值班室报告。接到报告后,景市镇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分管副镇长罗洋,自然资源所所长雷慧相继赶到塌陷点,组织所有人员撤离至应急避险集中安置点。9时35分,4户10人全部转移至寨子村村办公室。10时许,地面塌陷加剧变形,导致3户6间房屋全部垮塌,直接经济损失约40万元。由于转移及时,成功避险6人,无1人因灾伤亡。
这是达州市探索实施突发事件初期处置现场指挥官制度,最大限度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充分利用有限时间窗口期,解决事故初期的指挥空窗,确保现场指挥统一、有序、高效,最大限度减少损失,达州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突发事件初期处置现场指挥官制度。“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县级应急响应未启动前应急抢险指挥存在的责任空白期,现场指挥官可紧扣现场需要,无需层层请示,直接下达提前疏散转移受隐患威胁的群众、组织救援救灾等应急指令,充分利用黄金救援时间,避免损失扩大或诱发次生灾害。”达州市政协委员、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赵星江介绍道。
该制度针对洪涝、地震、火灾等7类11项情形,逐一细化明确现场指挥官担任人选、处置流程、信息报告、力量调度和工作重点,彻底改变突发事件初期处置无序、低效的现状,充分利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有限窗口期,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在特定情况下,现场指挥官分为行政和技术两种类别,行政指挥官主要负责协调保障、统筹抓总、决策调动,技术指挥官主要负责情况研判、技战安排、决策建议,两者发挥专长,协同配合,共同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据统计,自2021年安全生产“五预”工作机制和突发事件初期处置现场指挥官制度实施以来,达州市实现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各类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率持续下降。生产安全事故方面,2022年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同比下降51.7%,是全省生产安全事故起数第二少和死亡人数最少的市(州),连续3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自然灾害方面,2022年全市共发生区域性洪涝灾害10次、全域性干旱灾害2次,受灾人数同比下降81.8%,直接经济损失同比下降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