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泽均组织戒毒人员进行康复训练
1
2
3
4
本报全媒体记者 周靖 文/图
艾滋病是世界性顽疾,人们常常谈“艾”色变,但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每天与艾滋病人打交道,以“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的担当精神,始终坚持教育戒治,探索实施艾滋病戒毒人员分类管理和全面康复治疗,推动禁毒防艾工作深入开展。他们是艾滋病戒毒人员专管大队民警。
今年11月23日,四川艾滋病戒毒人员分类管理与关怀救助项目成果在京发布,系统总结6方面12项经验,为全国司法行政戒毒系统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了四川经验和智慧。
近日,记者走进四川艾滋病戒毒人员分类管理与关怀救助项目成果的项目实践基地之一——省资阳强戒所艾滋病戒毒人员专管大队,直击戒毒民警刘泽均的一天。
专管大队位于强戒所教育适应区的更生苑,古朴雅致的川西民居风格,打造出恬静舒适的“家园式”戒治环境。上午9点,刘泽均从备勤室来到专管大队,组织参加值班民警例会,进行每日安全形势研判。“我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从2008年开始探索对艾滋病戒毒人员进行专门管理,在省资阳强戒所和省女子强戒所分别建立了男性艾滋病戒毒人员专管大队、女性艾滋病戒毒人员专管大队,创新探索‘分类管理’。”刘泽均告诉记者,艾滋病戒毒人员分类管理实现以“去污名化”为方向的权益保障。除保障基本权利外,重点维护艾滋病戒毒人员的知情权、人格尊严权、生育权不受侵害,去“恐同心理”,重视对“艾同”的平权教育与保障。
10点,刘泽均对戒毒人员舍房、食堂、车间等生活生产现场逐一进行安全排查。随后与情绪不稳定的重点人员单独谈心,开展心理疏导,讲解艾滋病相关知识、政策规定,帮助他们重拾人生希望。
11点,刘泽均回到办公室,翻开教育档案,记录下与戒毒人员谈心的最新情况。在日常工作中,专管大队的民警需要通过结构性访谈对戒毒人员心理状况进行评估,采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多种方式,建立心理测评资料、个案报告等档案,在此基础上强化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一对一心理咨询。
11点30分是专管大队戒毒人员的就餐时间。饭后,刘泽均与同事将一个个写着名字的小药盒分发给相应的戒毒人员,并看着他们服下。“每一个盒子里都装了抗病毒药物,个别患有疾病的戒毒人员还装了一些针对性药物。”刘泽均说:“我们专管大队现在已经做到了95%以上的戒毒人员服用抗病毒药物,同时,通过心理引导,希望戒毒人员出所后可以坚持服药,以延长他们的生命长度。”
下午2点,刘泽均与同事组织戒毒人员到车间开始生产,他按照工作安排回到了值班室,查看大队监控,掌握安全情况。5点,刘泽均召集戒毒人员进行康复训练,打打太极拳,练练健身操,帮助其调整低落情绪、恢复身体机能。
夜幕降临,组织戒毒人员就餐、服药后,刘泽均带领戒毒人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寓教于乐。晚上9点,戒毒人员就寝后,刘泽均对一天的工作进行梳理总结,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巡逻查房。
第二天早上6点30分,刘泽均组织戒毒人员起床、洗漱、就餐、服药、康复劳动,等待同事来接替。巡查、隐患排查、个别教育……工作进入新的一天。
人们常常谈“艾”色变,像刘泽均一样坚守在艾滋病戒毒人员专管大队的民警,长期处于职业暴露高风险之中,他们就不怕吗?据悉,为保障专管大队戒毒民警职业健康权益,实现“零感染”目标,我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切实强化职业暴露应急处置措施,通过制定相关制度规定、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开辟职业暴露应急处置绿色通道、购买职业暴露保险、设置所内职业暴露基金等多渠道为职业暴露提供保障。
1、刘泽均对戒毒人员舍房进行安全排查
2、刘泽均查看监控掌握安全情况
3、刘泽均与个别戒毒人员单独谈心、讲解艾滋病知识
4、刘泽均向戒毒人员分发抗病毒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