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三大体系推动普法依法治理整体成势
——成都市“七五”普法工作综述之二
2019年4月25日,成都市宪法法律进高校暨成都市高校法治声音联盟成立仪式启动
税务工作人员进自贸区企业开展税法宣传
蔡庆章 本报记者 曾昌文 见习记者 朱佳琦 成都市司法局供图
推动普法工作与服务大局结合、与部门联动结合、与法治文化结合,“七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成都市以建立“三大体系”为抓手,完善全面覆盖责任体系、探索多方联动工作体系、打造法治文化传播体系,推动全市普法依法治理协同联动、整体成势,切实服务保障全市改革发展大局。
清单引领完善全面覆盖责任体系
“对照‘任务清单’,结合司法所工作实际,进一步查漏补缺,明确和细化司法所工作任务,落实具体责任人、工作时限及相关要求……”成都市司法局印发的这份《司法所履行法治宣传教育职能基本任务清单(试行)的通知》,清晰回答了司法所普法“该不该干、该干什么、怎样干”等问题,以任务清单的形式将普法工作呈现。记者获悉,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司法所履行法治宣传教育职能“四清单六体系”,为基层司法所切实履行法治宣传教育职能提供基本遵循,推动普法宣传由“软任务”变为“硬指标”,确保法治宣传教育在基层一线落实有力。
近年来,为实施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和行业(单位)“谁主管谁负责”工作原则,按照“七五”普法规划的部署和要求,成都市司法局还印发了《关于建立“两责任两备案”制度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工作的通知》《部门(行业)普法责任自查清单》和《部门(行业)普法指导目录》,创新建立普法责任清单制度,狠抓了普法责任主体落实、明确部门(行业)普法任务、严格普法考核逗硬,充分调动了各部门各行业普法积极性。“七五”普法以来,成都市创新的“两责任两备案”制度,明确各部门是全民普法的责任主体;清理核实了88个部门(行业)履行职能涉及的主要法律法规,明确责任主体单位的普法责任,细化了普法任务;按照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为主体和新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梳理现行有效的常用法律法规具体落实到全市各司法、行政执法单位……以实施“普法清单”为载体,推动普法责任主体、部门(行业)普法任务和普法考核等重要普法目标的落地见效,各部门各行业普法积极性明显提升。
立足重大法律法规宣传,成都市还印发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民法典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的工作方案》,民法典宣传实施纳入法治成都建设总体部署。今年7月29日,四川省学习宣传民法典活动在成都举行,数万名成都观众接受生动普法;组织全市13万余名工作人员观看学习民法典公开课;全市各部门近30万人次参与川渝两地联合发起的民法典网络知识竞赛,并创作120余部高质量法治微视频、微电影参赛;组织全市2万余名机关党员干部参加民法典线上学考,合格率为100%,推动全省迅速掀起民法典学习宣传热潮。“七五”普法以来,通过责任体系的划分,普法格局的完善,成都市普法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各类人群以及各种资源得以有机统一,联动“大普法”格局的工作成效逐渐凸显。
触角延伸探索多方联动工作体系
“让法治成就青春之梦,让梦想推动法治进步,让青春与法治同行……”9月23日中午12点,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的校园广播准时响起“法治声音”,这是成都市司法局联动各高校发起成立“高校法治声音联盟”的一幕。
自2019年4月该联盟成立以来,成都市利用在蓉各高校既有的校园广播站,每周向各大高校定期输出两期高品质普法节目,涉及话题包括校园创业、实习就业等与高校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除此之外,还不断拓展普法形式,推动“法治训练营”进高校,依托高校资源鼓励高校学生参与普法活动,制作普法歌曲、微电影、情景剧、舞台剧等,开展普法宣传工作。目前,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在蓉高校都已加入该联盟。“做具备法治思维的合格大学生”“严格知识产权保护”“药物滥用和非法贩运基本问题研究”……干货满满的分享主题;快闪舞蹈、明星演讲赛、模拟法庭、庭审旁听……亮点纷呈的展现形式,这些都是成都市司法局以“追梦青春·与法同行”为主题,部署开展2019年“宪法法律进高校”主题法治宣传活动的精彩瞬间。目前,该活动已实现57所在蓉高校及107个校区全覆盖。其中,郫都区司法局联合中普法律学校组织四川管理职业学院的学生开展的法治训练营——“法润高校”专场活动,被评为全省“宪法法律进高校”活动“十大典型案例”,5所高校被评为“十大典范高校”。
每到重大时间节点,由各部门联动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等组成的普法讲师团就会整装出发,前往目的地开展“1+N”主题普法,每年共计服务400余万人(次)。5年来,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等党委政府重大决策,深入相关领域开展法律服务、法治宣传咨询3000多场70余万人(次);围绕交通秩序、城乡环境、食品安全等民生热点,深入机关、学校、社区、乡村、企业、寺庙、单位开展“菜单式”专项普法9000余场(次);紧扣“一带一路”和自贸试验区建设主题,推进以“法律进创新创业园区”“法律进自贸试验区”“法律进外来人员集中区”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新三进”,直接服务80余万人(次)。
除进行“门到户说”的宣传普法,发动群众“暗中观察”普法依法治理情况也是让法治声音向基层延伸的抓手之一。记者了解到,成都市共选聘了1000余名普法依法治理“市民观察员”“潜伏”在基层,他们能够及时反馈群众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意见建议。通过定期视察开展情况,定期进行“法律服务满意度”测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督查督办,促进工作落实到位,有力地推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健康运行。
融合拓展打造法治文化传播体系
9月25日下午,2020成都市政务新媒体峰会召开,会上公布的“2019年优秀政务新媒体”清单,“法治成都”微博号榜上有名。全国最高规格政法新媒体表彰首届“四个一百”政法新媒体评选十佳微博账号(第二届“四个一百”政法新媒体评选优秀微博账号)、新浪四川最具影响力政务服务微博称号、四川司法系统微政务优秀账号……由成都市司法局主办的普法品牌“法治成都”在多个优秀政务新媒体评选活动中,都获得了亮眼的成绩,成为成都市司法局打造法治文化传播体系的成功案例之一。“七五”普法以来,成都市司法局突出法治文化建设,坚持将法治文化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法治文化元素融入城乡建设规划,探索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法治文化创新创意工作,融合打造法治文化传播体系。
在构建智能化传播体系方面,大力实施“互联网+法治宣传”行动计划,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两微N端”普法品牌,建有普法类网站64个、普法类新媒体账号共877个,“法治成都”荣获全国十佳优秀政务微博。组织“三微”作品征集活动10余届,创作展播普法微电影180余部、微视频240余部、普法动漫40余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开辟了多元化、便捷化、精准化的学法路径。
2019年12月4日,依托日均客流量105万人次的成都地铁一号线打造的西南首列“宪法号”地铁专列正式首发,这也是西南地区首部以宪法为主题的专列。“宪法号”地铁专列以宣传宪法、弘扬宪法精神为主线,六节车厢通过手绘卡通的形式,依次展现了宪法知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守法普法、依法治国等成都市法治建设成果,引导广大市民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法律知识,提升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
这样的法治文化作品,成都市法治文化研究中心产出数不胜数。该中心通过研究制定促进法治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定期发布年度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报告,推动法治教育培训、影视文艺、媒体运营、活动展演、文化设施建设等工作常态化。目前,全市共集结法治文化创作企业66家,培育法治“文创产业街”、实验室、孵化基地等21个,研发游戏动漫产品51个,创作文艺节目226个,打造“法治训练营”“壹清电台”“高亮普法工作室”等普法品牌38个,司法部法宣司专题调研并给予高度评价。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普法,与成都市电视台、成都市广播电台合作,连续8年开办法治专题节目“998法治大讲堂”,在黄金时段滚动播出,提升了普法实效。常态化开展“我最喜爱的普法员”“文明守法好市民”“法治双十”等群众性评选活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多元支撑、广大群众普遍参与的法治文化传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