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法治 以“服”农实现“扶”农

  
2020-09-15 10:42:07
     

践行法治 以“服”农实现“扶”农
  
蒲江县不断探索治理路径,将法治融入涉农产业、基层农村


  唐靖虹 本报记者 陈博 文/图
  
  “法治兴则经济兴,法治稳则产业稳”。如今,法治在经济稳增长中扮演着越来越突出的中流砥柱作用。过去10年间,蒲江县大力实施兴农战略,现是远近闻名的农业大县、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尤其以茶叶、柑橘、猕猴桃种植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不仅成为了蒲江金字招牌,更成为蒲江人民的致富产业。然而,随着产业不断壮大,不和谐因素也随之而来。比如,随着农村土地价值的不断攀升,涉土地矛盾纠纷连续多年呈现上升的趋势,最多时较同期猛增64%,成为农村地区社会稳定和协调发展的治理难题之一。这样的背景下,法治蒲江该如何作为?
  
  顺势而为,变道前行。近年来,蒲江县不断探索治理路径,将法治融入涉农产业每一个领域和基层农村地区,通过以法治“服”农,实现了法治“扶”农的目的,有力推进了乡村振兴。日前,四川法治报记者进行了深入了解。
  
  ■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西来司法所有“秘籍”
  
  西来,蒲江县第三大镇,柑橘和猕猴桃主产区,也是山林土地纠纷突出地区,2017年,此地的土地纠纷较上一年增长了72%。矛盾虽然突出,但西来镇调解做得非常好,这要归功于西来司法所以及所长陈永涛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围绕产业发展,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多年前,一家村户搬迁了,不到半亩的地荒废了,就被另一家人播种。现在,两家人为争地闹得不可开交……”9月3日,记者一见到陈永涛,他就讲起了当天上午调解成功的一件纠纷:耕种方在国庆节前退耕,对方则补偿他2000元。“案子虽然简单,却是典型的农户间土地争夺纠纷。”陈永涛说,“过去不靠耕种致富,土地荒废不少,自家土地就算被别家耕种也不会有意见。但现在果子值钱了土地也抢手了,就想把土地拿回来,耕种方不退还就会产生矛盾。”“有土地承包价过低导致农户集体‘抗议’的,也有承包合同没有签订或签订不合法导致扯皮的……这些都是常见的涉土地纠纷。”陈永涛介绍说,“矛盾一旦处理不好,或任其发展,很有可能上升为刑事案件。”不过,奋战在政法战线20多年的他,却没有一起调解的民事纠纷转为刑事案件。
  
  西来司法所有着一套适用于人民调解工作的“秘籍”——“三心二意”工作法。“三心”,即“热心、尽心、耐心”;“二意”,即正当的维权意识、依法办事的法治意识。“一心为公,不怕群众不听;一碗水端平,不怕群众不服;竭尽全力,不怕事情办不成。”陈永涛说,“这是我们调解工作的原则。”
  
  在陈永涛看来,“法”有时也是介于“情”与“理”之间,尤其是在调解中。去年,西来镇发生一起33户集体土地承包费纠纷。当初几十元每亩的价格承包,随着土地价值的提升,中间又被多个承包方几次转包,最后涨到近千元每亩。村民们不答应了,欲终止承包协议,并强制划分土地,造成耕作物受损。西来司法所及时介入,制定了“先普法再调解”方案开展调处工作,并最终达成以1500元/亩价格重新签订承包协议、少收一年承包费补偿耕作物损失的和解协议。
  
  西来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被司法部表扬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实现矛盾不上交试点工作表现突出集体”;陈永涛也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模范司法所长”。目前,西来司法所正向“枫桥式司法所”目标迈进。
  
  西来司法所的成功经验在全县推广后,全县土地林地纠纷有了明显下降。目前,撤乡并镇后的西来,已增至5个社区和15个村共4.5万人,陈永涛表示,地域虽扩大但服务群众宗旨不变,今后将继续为乡村治理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产业链贴上“法治标签”营商环境有依靠有保障
  
  目前,蒲江县建立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成立了相应合作社和电商平台,不仅大批蒲江人实现了就近就业,更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那么,“法治”又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维护好产业发展?
  
  律师曹艺华长期扎根基层一线,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他告诉记者,“果商一般提前大半年向果农下订单,约定成交价。但水果的产量和质量容易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价格波动风险,这就极易引起合同纠纷。”曹艺华还提到,“在产业方面,容易出现矛盾纠纷的还包括代理商与代理商之间、外省果商与本地采果队之间以及电商销售前后。此外,企业内部也有因管理制度不健全、合伙人之间股权问题等引发纠纷。各环节之间紧密相连,矛盾纠纷也容易引起连锁反应。尤其是在企业经营方面,一旦出现经营不善,就容易引起货款拖欠、劳务用工工资拖欠、果品冻库储存费用拖欠、包装盒材料费拖欠等。”
  
  目前,蒲江县已成立了多个行业协会和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律师、协会负责人、专家调解员、“五老调解员”等组成调解团队,化解相关矛盾,曹艺华就是其中一员。另一方面,县司法局牵头指导,精准对接相关企业,开展合同合法性审查和项目风险评估,以法治服务保障涉农产业向好发展。同时,依托“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为基层合作社、村(社区)农产品项目合同提供法律意见,从源头堵住漏洞,避免法律纠纷发生、发酵。“七五”普法期间,通过“法律进企业”,定期开展相应的法律宣传及“法治体检”活动,不断完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正是在持续不断的预防措施上下足了“功夫”,助力全县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果农产业得到健康有序发展,“蒲江猕猴桃”“蒲江丑柑”等特色农产品已走向全国各地,并逐步树立起了“蒲江品牌”。
  
  ■创新开展“三联二评一兴”生动践行法治乡村建设
  
  产业发展要“进”,离不开法治“劲”的接力。在新时代的新农村,怎样实现普法工作从“法律宣传七进”向“法律服务七进”转变、向“依法治理七进”的突破?
  
  为有力助推茶叶、柑橘、猕猴桃等特色农业与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文创产业的有机融合发展,新引进的乡村艺术家、文旅创客等“新村民”与本土村民的“新老”村民的有机融合发展,近年来,蒲江对基层农村法治乡村建设方面在甘溪镇明月村进行了不断探索与实践,采取“乡音说法”方式,以“明月说事室、乡音说法讲堂、明月夜校、明月讲堂”为载体,充分发挥合作社、协会等民间组织和村法律顾问、“五老调解队”的作用,创新开展“三联二评一兴”的法治乡村建设。“三联”,即一联“民心、民意”。建立明月说事制度,通过说事小组,以拉家常、摆龙门阵、说事实等形式,动态收集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及时倾听群众的呼声,由说事小组、五老调解队、村法律顾问等以乡音说法形式,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解疑答惑。二联“民间、民生”。通过传统文化促进会、明月陶艺协会、雷竹合作社、旅游合作社、明月之花歌舞团、明月放牛班、守望者乐队等,将法治文化与文创、民宿、旅游产业等相融合,推进法律进陶艺、蓝染、民宿等产业基地,开发法治文化创意产品,深化新老村民与游客的法治体验感。三联“田间、云端”。通过明月法律服务小分队、法律明白人深入到田间地头和村村响播放乡音说法节目等形式,让群众在田间地头从事挖笋、采茶等产业同时,能享受到用乡音方言等有温度的言词解读大家身边最关心的法律方面热点、难点问题。同时,依托信息化建设,通过公共法律视频咨询系统,实现了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坐班律师、村法律顾问律师与村(社区)互联互通,为广大村民提供及时的法律服务。“二评一兴”,即一是将法治建设作为产业合作社、协会、文创示范基地等级评定、优秀(先进)评比的重要指标之一,凝聚法治共识、共创法治明月;二是将法治与最美民宿女主人、乡村最美女创客、最美奋斗者、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评比相结合,营造新老村民、远近游客竞相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最终实现人和、业兴、村美的美好家园、美丽乡村。
  
  甘溪镇明月村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2019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18年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等称号,入选联合国第二届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