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纳溪区创新机制践行“枫桥经验”

  
2018-11-08 11:02:19
     

  泸州市纳溪区创新机制践行“枫桥经验”

  创新4311模式化解基层矛盾

  本报记者杨元禄文/图

  较场坝香东区8号楼外的背街小道,路烂坡陡。社区充分发挥“夕阳红调解小分队”的作用,帮助成立业委会,并在业委会的组织带动下,通过群众自筹一点、政府补助一点、社会募捐一点、企业赞助一点的方式,彻底解决了困扰群众多年的出行难问题。

  将98%以上的矛盾纠纷,调处在网格和社区。泸州市纳溪区以矛盾纠纷源头为突破,以提升群众满意度为目标,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信息化支撑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使基层共治共建共享理念深入人心,平安建设群众满意度去年首次跨入全省前十名,连续四年名列全市第一。

  经典案例社情民意影响政策走向

  纳溪区始终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置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来抓,推出“4311”(小区网格、社区、镇街、区4级调处;每级调处3次不成,才移交上级;区和镇街调处,由1名分管领导牵头,所涉部门1名领导负责)基层治理创新模式。

  矛盾纠纷,4级化解,每级3次,98%以上都成功化解于网格和社区。那么,对于2%的矛盾纠纷,又是如何处理的呢?10月27日,纳溪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区综治办主任袁兵,向中央和省级媒体采访团,讲了一个经典案例。

  3年前,纳溪区在推行公租房与廉租房并轨时,未考虑到两者之间在配套、硬件等各方面的差异,对公租房和廉租房实行统一标准收费的政策,立即引发廉租房群体的强烈不满。由于事关众多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按“4311”矛盾化解机制程序,小区网格员、社区和街道各经过3次调解,均因权限问题无法调处,只得上交区政府。区上立即派出一名分管副区长牵头,会同区住建局领导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收费标准问题,展开调查并发现,政府出台的并轨政策不该一刀切。弄清症结所在后,纳溪区政府及时召开常务会议,对并轨政策进行重新修改。

  此事,成为永宁街道试点“4311”模式以来,唯一一起走完4个程序的基层矛盾化解个案。同时,此案也是纳溪区开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以来,首例政府因社情民意而改变政策走向的经典案例。

  市区联手多方合力化解矛盾纠纷

  永宁街道较场坝社区和胜利街社区,作为基层治理工作的市、区两级包保部门,泸州市、纳溪区委政法委,对两个社区梳理出的41件突出矛盾纠纷,领导带头,层层包保,一级对一级负责。

  纳溪区法院发挥司法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完善诉前分流、司法调解、司法确认、司法指导等运行机制;纳溪区检察院,不断完善涉法涉诉信访导入司法程序的工作机制;纳溪区公安分局、交警四大队,积极探索治安纠纷、交通事故纠纷联动联调机制;纳溪区综治中心,协调区内“纳爱”“家事法庭”所组建的心理咨询团队,为特殊群体和重点信访群众作心理咨询服务;纳溪区法学会,组织动员12名法学专家对口联系社区11个网格,为一般矛盾纠纷调解提供法律指导,直接参与复杂疑难矛盾纠纷的化解,并为群众提供法律宣传、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纳溪区关工委,组织协调“五老”人员(老干部、老党员、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成立“夕阳红调解小分队”分别进驻两个社区,提升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的成功率。

  较场坝香东区是老旧小区,8号楼外的背街小道,路烂坡陡,群众颇有怨言,经常到社区和街道反映,要求解决。社区在区关工委的帮助下,充分发挥“夕阳红调解小分队”的作用,帮助成立业委会,并在业委会的组织带动下,通过群众自筹一点、政府补助一点、社会募捐一点、企业赞助一点的方式,彻底解决了困扰群众多年的出行难的问题。截至目前,法学会专家会员和“五老”调解小分队,参与调解矛盾纠纷16件,成功率达100%。

  有迹可循调解不成须说明原因

  纳溪区所有的基层矛盾纠纷,均通过网格员录入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系统事件处理功能逐级上报和分流处置。为压实矛盾纠纷化解责任,永宁街道按照区上的统一部署,制定考核标准,网格和社区的一般性矛盾纠纷立足于网格和社区化解,若三次调解不成,必须说明原因。街道搭建信息系统平台,及时对久拖不调的矛盾纠纷进行督办、对重点疑难纠纷进行指导。

  通过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实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痕迹化管理后,区、街道、社区各级按照授权,可适时查看掌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情况和工作进度,并作为目标考核、个案补贴发放和“十佳优秀调解案例”“十佳优秀调解能手”“十佳优秀网格员”评选的依据。同时,网格员录入事件后,各级均严格按要求录入矛盾纠纷调解过程和调解结果以及参与人员等内容,做到每一件纠纷的处理有迹可循。在街道每月开展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分析会上,痕迹化管理提供了精准的数据分析依据。目前,较场坝、胜利街两个社区摸排的41件突出问题,已化解37件,化解率达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