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 标准成就未来

  
2017-06-19 15:50:54
     

国内增材制造(3D打印)领军人物齐聚成都共谋标准引领产业发展大计 

 创新驱动发展 标准成就未来
  
  

  研讨会现场

  


  本报记者 蒋京洲 文/图
  
  “增材制造”或许是个陌生的词汇,但说到“3D打印”,对关注科技发展的人应有所耳闻。目前,增材制造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打造增材制造产业链”。
  
  其实,这一新兴科技离你我并不遥远。6月2日,一场以“标准引领质量提升 创新驱动产业变革”为主题的增材制造盛会——标准引领增材制造(3D打印)产业发展研讨会在成都举行。研讨会由国家标准委、市政府指导,成都市质监局、全国增材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 TC562)、成都高新区管委会、成都天府新区管委会、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成都)主办。来自全国的200余名3D打印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交流创新成果、把脉行业趋势,共商3D打印标准化发展大计。国务院参事、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张纲,国家标准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崔钢,成都市委常委、副市长田蓉等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
  
  增材制造成重要增长极
  
  “3D打印技术是当今世界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发展潜力空前的新技术。”田蓉表示,3D打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成都的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生物医药和军工等领域。
  
  相对于减材制造和等材制造,增材制造以三维模型数据为基础,采用材料逐层叠加来制造零件或实物的工艺,是典型的新兴技术领域。通俗讲,类似于将制造材料分解成小颗粒,然后利用3D打印基础逐层叠加,聚合来形成产品。这种制造方式优势是,在一台设备上可快速精密地制造出任意复杂形状的零件,减少加工工序,缩短加工周期。
  
  田蓉表示,目前成都市正大力发展增材制造产业,将其作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五大“未来产业”之一。成都市彭州丽春航空动力小镇、天府新区、高新区、锦江区均有相关产业集聚和发展。3D打印技术在成都的应用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
  
  成都增材制造全国前列
  
  此次会议系我国增材制造产业首次以“标准”为主题的行业盛会。选择在成都举行,意义深远。当前,成都正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在国家战略布局中肩负着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时代重任。成都已具备从数据采集、材料、打印设备到应用服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为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省增材制造技术协会会长殷国富表示,这些年四川在军工、航空航天等方面的增材材料和制造方面取得了很多的研究和应用成果。随着成都被选为国家智能制造的示范城市之一,增材制造技术具有较大优势。
  
  市质监局总工程师杨卫华介绍,会议为成都企业搭建了参与增材制造标准化工作的平台。更重要的是,成都企业通过标准化的桥梁和纽带,与来自全国的专家面对面交流,实现以标准的输出,带动成都增材制造产业技术、品牌、装备和服务的输出。
  
  增材标准制定迫在眉睫
  
  “标准已成为世界‘通用语言’。”张纲指出了标准的重要性,“缺乏NQI(国家质量技术基础)支撑,再好的科技创新成果也难以实现产业化。”
  
  谈到标准的重要性,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科技部3D打印专家组首席专家黄卫东表示,“一个产业要有标准,才能具备应用和评价的领域。如果没有标准,产品应用就会受到影响。”“对于以增材制造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标准化要迎上去、贴上去,发挥好支撑和引领作用。”崔钢说。
  
  标准化进程法律需参与
  
  我国法律中有40余部规定了标准和标准化方面的内容。在标准化制定过程中,立法参与不可少。“标准的制定是一项需要长期人力物力投入的工程,标准的制定需各个环节的参与,其中政策法规体系的建立对于标准制定必不可少。”黄卫东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卢秉恒认为,在建立增材制造的标准体系方面,应强化标准化与企业实际需求接轨,积极推进团体标准的制定,加强标准化人才培养。
  
  张纲建议,对于团体标准的制定不设行政许可,由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自主制定发布,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企业标准制定鼓励标准化专业机构对企业公开的标准开展对比和评价,建立先进标准企业领跑者制度。最终形成由政府主导制定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共同作用的增材制造新型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