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持续5年的破墙之旅

  
2016-11-16 18:10:12
     

 9月10日教师节这天,律师程守太为四川大学法学院大三学子带来一节律师实务创新课

本报记者 杨柳 麻蓉生 何秀 梅戈飞/文 蒋京洲/图

2013年,中央政法委、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启动实施了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的“双千计划”:到2017年,全国选聘1000名左右法律实务部门专家到高校法学院兼职或挂职任教,选聘1000名左右高校法学院骨干教师到法律实务部门兼职或挂职。在这场长达5年的“破墙”之旅中,我省实施情况如何?有何创新和亮点?有何经验与影响?入选专家在实践中有何进益与感想……从7月中旬开始,四川法制报记者历时两个多月,深入10余个法律实务部门和高校法学院,实地进行了调查,写出了4篇系列报道,试图全方位反映我省实施“双千”计划的情况。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汤火箭一年前的状态,那就是——忙!当时,作为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他要承担部分管理工作;作为法学教授,他要教书育人,课时不能落下;而从去年7月开始,他入选国家“双千计划”,挂职成都中院,任院长助理。三个角色一肩挑,汤火箭备感压力,也在担当中有了自己的收获。

斩获颇多的不止汤火箭一人。自2013年“双千计划”实施以来,截至2015年,我省推荐并入选国家“双千计划”的人员共有49人。两个月来,本报记者走近这群“双千计划”的推动者、组织者和践行者,感受他们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的喜乐,管窥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困难,以及这场“破墙”计划对法治四川建设的深远影响。

探索 从制度上“破墙”

一直以来,法学教育界和法律实务部门之间有一堵墙,法学领域中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状况。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高晋康很早之前就认识到,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靠法学院的力量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比如学生对司法实践的上手时间很长,法律实务部门迫切要求学院在这方面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但这不是单靠法学院就可以完成的。

“双千计划”将互聘变为工作机制,着眼于“两张皮”问题的解决,在法学教学与司法实践部门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对法治实践、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效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根据六部委安排,入选人员的聘期为1-2年,法律实务部门专家须具有10年以上法律实务工作经验,实绩突出;高校法学骨干教师,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能够帮助法律实务部门分析解决疑难复杂案件,在聘期内完成相应的实务工作。在人员管理上,以派出单位管理为主,不改变与派出单位的人事行政关系。

数据 3年互聘49员“干将”

根据省教育厅的统计,截至2015年,我省推荐并入选国家“双千计划”的人员共49人,其中10所高校派出23名教师到法律实务部门,23个法律实务部门派到高校兼职授课的骨干人员26人。其中,法院系统派出骨干14名、引入学者10名,无论是派出还是引入人员的数量,都居政法部门榜首。

具体到学校,记者发现,在所有高校中,西南财大法学院是派出老师最多的,到目前为止一共派出了18人。其中,2013年派了2名老师挂职,2014年增加到了5人,2015年这一数据达到了7人。而今年截止到目前,派出了4名老师。同样落实“双千计划”的四川大学法学院也陆续派出了张斌、万毅、王竹、刘昕杰等教授和副教授,到省高院、省政府法制办、成都中院和成都检察院等单位挂职。

而在“引入”方面,四川大学法学院2013年聘用了成都中院副院长杨玉泉和眉山检察院研究室主任彭林泉到学校讲课;2014年聘用了成都中院副院长胡建萍、成都市检察院副检察长苏云和资阳市检察院副检察长杜勇来校兼职授课;2015年,律师程守太则站上了川大的讲台。此外,胡建萍、杨玉泉、苏云等20名来自实务部门的专家还担任了硕士生的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一起教授学生。西南财大法学院引入的实务界高手为33人——2013年4人、2014年5人、2015年达到了13人,今年截止到目前是11人。此外,还有几十个政法部门的工作人员担任了硕士生的校外导师。

门槛 入选的都是精英

“我们对‘双千计划’的人选有门槛要求。”省委政法委政治部干部处处长徐东琪告诉记者,对高校,原则上要求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参加,实务界原则上要副处以上的才能当客座教授。“经历越多,经验越丰富,才越能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徐东琪说。

“老师愿意去挂职的,只要符合要求,我都支持!”7月11日下午,在西南财大光华校区内,面对四川法制报记者的采访,高晋康笑呵呵地表态。据记者了解,在“双千计划”实施中,教授或博导一般担任成都中院院长助理、成都市检察院检察长助理这一级别的职务,如汤火箭挂职成都中院院长助理一职,唐清利先后挂职省高院研究室副主任和省司法厅政治部副主任、司改办主任。

副教授、博士则担任成都区、县法院或检察院的院长助理。如兰荣杰挂职成铁中院院长助理;黄礼登挂职成都市武侯区检察院检察长助理。而到了地级市,副教授、博士则可以担任地级市法院、检察院的副院长、副检察长,如赵勇挂职绵阳中院副院长。

在任职岗位上,省教育厅有清晰的统计——高校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或兼职的职位包括法官助理、法院审判部门副职、检察长助理、司法局长助理、县公安局副局长、律师事务所等,覆盖了从省级、市(州)级到县(区)各个级别;而法律实务部门人员到高校承担了包括经济法、民商法、刑法、行政诉讼法、司法文书、审判管理、刑侦等课程的讲授任务,可谓“全面开花”。

管理 从制度上敦促落实

迄今为止,“双千计划”涉及了10所高校、23个法律实务部门。部门多、人员多、时间长,如何创新管理,促成计划落到实处是一个难题。

“双千计划”主要是希望法律实务部门和法学院联合培养出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法律人才。在实施“双千计划”的基础上,我省建立完善了“省级互聘制度”,进一步拓展了人员互聘的数量和范围,建立畅通的信息共享、报送和备案机制。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深化和拓展‘双千计划’的成效,各政法系统也纷纷建立了系统内的人员互聘机制,如省高院就建立了法院系统与高校人员互聘机制,主动加强与高校沟通联系,开展人员互聘。”

此外,在计划实施之初,省委政法委就与省教育厅一起,组织人员到部分高校开展了“双千计划”实施情况的抽查、评审和督导工作。“我们采取抽查、听取汇报、找师生座谈的方式了解情况。”徐东琪告诉记者,从督查的情况来看,四川大学、西南财大、四川警察学院、泸州医学院等院校落实情况较好,其中四川大学、西南财大的“双导师制”很有特色和成效。在他看来,“双千计划”既是培养老师,也是培养业务骨干,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这种探索非常具有意义和价值。

高晋康对“双千计划”倾注了很大的热情。一方面,他相信外出挂职对老师教学帮助很大,“老师能亲身参加讨论复杂、疑难案件,有这种鲜活的经验,对他搞教学科研有极大的帮助。我要年轻点,我都跟去挂职,这是很宝贵的机会啊!”另一方面,如何将计划的核心要义有机嵌入到高校培养体系中?学院为此专门出台了规定,要求本科生、硕士生的课程中必须嵌入实践与经验教学,如果没有嵌入式授课就要对相关人员实施扣罚,从而从制度上保障了实务课程的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