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拟开征拥堵费引发热议

  
2015-12-09 14:59:30
     

近日,北京市试点征收拥堵费引发公众又一轮争议,拥堵费的征收已经不是个新话题,从其屡屡进入公众视野,引发广泛讨论也可以看出民众对这一议题的关切程度。有专家指出:在城市交通拥堵费问题上达成共识,还需要政府在公共交通网络的完善上下工夫,包括解决公共交通工具不足、交通设施的建设、开通夜班地铁等问题

12月3日,北京市交通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交通委主任周正宇称,2016年北京将研究试点征收拥堵费。未来北京将实施更严格的需求管理,调节机动车保有和使用。针对小客车、机动车将实行更加严格的限行措施,以缓解首都交通拥堵。这是自2010年、2013年后,北京再次将征收交通拥堵费列入议事日程。

有专家认为,任何公共政策的制定,都应以维护和增加公众权利为目的。是否征收以及何时征收交通拥堵费,也当认真考量。限制公众出行方式尽管是严峻交通形势下的应急之策,但这种限制必须建立在不增加公共交通成本、能够为公众提供多样便捷出行方式的前提上。

链接

伦敦:陷入“越收越堵”困境

自2003年2月17日起,驾车进入伦敦市中心必须付费。当时的伦敦市长利文斯通表示,推广这项政策可以大幅度减少市内的交通拥堵现象。所设置的收费区位于伦敦市中心,面积大约有20平方公里。根据规定,周一到周五早7点到晚6点半之间,驾车进入这一地区的司机每天必须缴纳5英镑拥堵费。征收对象为普通轿车,而出租车、警车、消防车、急救车等则免征此费用。

按照时任伦敦市长利文斯通的说法,“在引入拥堵费之后,伦敦市中心的交通流量迅速而稳定地减少了。”在属于征收区的伦敦内城,道路的平均交通流速提高了37%,而上下班高峰期时的交通拥堵程度下降了40%。伦敦交通管理局当年公布成果称:“拥堵费的征收已经实现甚至超出了预期目标。”

伦敦征收拥堵费每年给政府增加1.5亿英镑的财政收入,这笔钱将被用来改善公共交通设施。然而伦敦乘公共交通出行的费用近两年来每年以将近10%的速度上涨。虽然拥堵费的价格在过去9年中持续提高,然而效果却在不断减弱。因为行政费用花掉了拥堵费收入的一大部分,用于改善公共交通系统的费用却被削减。现在的伦敦交通似乎陷入了“越收越堵”的困境,在实时交通数据处理公司INRIX公布的交通最拥堵欧洲城市排名上,伦敦以一年堵车平均66小时高居英国榜首。

新加坡: 确实改善了城市交通

新加坡是世界上最早征收交通拥堵费的国家,早在1975年就开征了拥堵费。当时收费是采用人工方法,随着技术改进,1998年9月开始实行公路电子收费系统,使得新加坡成为第一个利用电子系统征收拥堵费的城市。

在新加坡,拥堵费收费非常迅捷。市中心或某些主要公路、快速公路上都设有电子公路收费闸门,目前这种闸门一共有70座。

新加坡要求每辆车内都装有一个车内读卡器,车主将储值卡插入读卡器,车辆从闸门下通过时,就会被自动扣除拥堵费。如果储值卡中余额不足,车主将会在两周内收到罚款单,除补交拥堵费外,还要交10新元罚款。如果一月内都未交罚款,就有可能面临最高1000新元或拘禁一个月的处罚。

至于收费标准则取决于通行路段、时间以及车辆的种类。交通管理局将每一座闸门收费标准都标注出来公布在网上,会根据流量不断调整收费标准,以确保通畅。

新加坡有85万辆各类车辆,其中24%需要每日缴拥堵费。根据官方数据,新加坡在2010财年收取1.59亿新元拥堵费,2009年收取1.49亿新元,这部分资金进入国库,其使用受到严格监督。

在民意调查中,新加坡征收拥堵费一直面临争议,但也确实改善了交通,据交管局数据显示,自从征收拥堵费以来,高峰路段车辆减少了25000辆,平均车速提升近20%。

声音

公共政策:应获得广泛的民意基础

因汽车过快增长带来的交通拥堵已成为世界性难题,从世界范围来看,收取拥堵费,是很多国际大城市采用的市场化调节方式。

就公共政策而言,由于其性质涉及公共利益,程序的正当性至关重要。这里所说的程序正当,包括“要不要征收”“征收标准是什么”“收上来的钱用来做什么”等基本问题。

而就这些问题与公众意见达成一致的过程,需要相关部门广泛征求意见,并在目前的民主议事与决策制度下,能够就前期的论证以及研究结果进行公开讨论,以获得最广泛的民意基础。而在此基础上,收费标准以及数额、费用流向等等“细账”也必须进一步明晰,便于公众监督。

拥堵费看起来更像是一种行政措施。征收拥堵费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收费,而是疏解交通拥堵,因此,要想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不是没有可能,只是这还需要同时在公共交通网络的完善上下工夫,包括解决公共交通工具不足、交通设施的建设、开通夜班地铁等问题。大家能够倚仗公共交通网络解决日常通勤,对私家车的限制才不至于对民众日常生活造成负担。

伦敦作为一个说起拥堵收费必定会被提及的城市,在开始征收拥堵税的同时,伦敦市增加了额外的300辆公交车(总计约8000辆),服务因不想缴纳拥堵税而乘公共交通出行的市民;新加坡作为世界上最早征收交通拥堵费的国家,2008年时公交出行率就已高达59%,高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

而征收上来的拥堵费,也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既然征收拥堵费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交通,那么征收上来的费用就应花在公共交通建设上。这笔账目的公开程度,也直接影响民众对这一政策出台的直接观感。

本期作者 肖武 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