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覆盖”到“精准滴灌”的法治进阶之路 成都让法治成为公园城市最鲜明的底色 |四川“八五”普法工作巡礼

  
2025-10-17 09:54:55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曾昌文

清晨7时30分,上学的孩子一手拉着78路公交车上的安全手环,一边认真读着上面的法律知识,不时评价说“这个公交车挺有趣的”。而同一时刻,工地门口的“普法码”被工人老赵扫了不知多少次,他笑着说:“噪声罚多少、安全带怎么系,码上全晓得!”

…………

这是成都人再寻常不过的早晨,也是“八五”普法五年来最生动的剪影。


“八五”普法开展五年来,成都市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魂,以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为核,用“四大行动”“精准滴灌”把法治种进了千年天府文脉的土壤,也写进了2100万市民的日常,绘就了新时代普法的“天府长卷”。

在成都,我们看到的“八五”普法不仅是数据的增长、阵地的拓展、技术的迭代,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城市精神生长。

高位统筹 确保一份“施工图”干到底

“八五”普法伊始,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便将法治宣传教育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与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同频共振。

2021年3月,成都市委、市政府印发《成都市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八五”普法规划),随后印发《成都市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并将“改进创新普法工作,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提升全民法治意识”明确写入《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实现五年规划、年度要点、绩效考核“三张清单”同频共振。

“八五”普法规划印发后,成都市相继出台相关配套文件,建立健全“八五”普法年度工作推进机制,出台普法依法治理年度工作要点和“谁执法谁普法”年度责任清单,突出任务清单化、清单项目化、责任具体化,确保各级各部门目标明确一致、工作分解到位、协同高效推进。

记者从成都市司法局获悉,“八五”普法开展以来,成都市强化了各级财政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将普法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市、县两级共拨付普法经费7000余万元。


精准传播 把法治理念讲到群众心坎上

关键少数“带头讲法”。“八五”普法开展以来,成都市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校(行政院校)干部培训、公务员年度学法述法、国家工作人员年度学法考法、“蓉城先锋·党员e家”、“谁执法谁普法”重要内容。建立“市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10分钟”制度,开展主题学法160余次;分层分类组织领导干部参加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培训5000余场次,组织135万余人次参加日常考法、主题竞赛和年度考法。

关键节点“月月新”。围绕建强“大后方”、唱好“双城记”、做强“都市圈”、建好“示范区”、打造“幸福城”、办好“大运会”、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中心工作,成都市结合国家安全日、知识产权日、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等重要节点统筹开展“一月一主题”普法宣传活动年度1.2万余场次,覆盖450万人次。2021年民法典颁布一周年之际,成都市举行了民法典颁布纪念活动。通过“线下推广、线上引流”的方式开展民法典宣传,累计吸引超170万余人观看,超1.76万人次参加“云PK”互动。同时,组织开展“市直机关党员干部线上学法暨民法典学考”知识竞赛活动,吸引约10万人参与。2023年成都大运会倒计时100天之际,成都市司法局、成都大运会执委会法务部和成都市律师协会共同发布“大运英语普法100句”,被央视《新闻直播间》点赞。

关键平台“声量倍增”。“八五”普法开展以来,成都市司法行政工作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法治日报等主流新闻媒体报道1300余篇(次),省、市级媒体宣传报道3100余篇(次),有效提升宣传实效。全系统27个政务微博、26个政务微信、110余个头条等客户端账号及11个抖音快手短视频号等共发布信息34.4万余条,阅读浏览约29.6亿次,其中“@法治成都”“@法治金堂”“@法治青白江”政务微博长期位列全国司法行政微博影响力前十。成都检察“亮晶晶”、成都公安“平安成都”、成都市场监管“督哥来了”等众多政务新媒体普法矩阵更是让广大市民在茶余饭后、嬉笑言谈之间轻松学法。2024年7月起,成都市司法局将《998法治大讲堂》再次扩版升级为“广播+电视+短视频”全媒体矩阵,制作《成都普法日记》系列短视频,让看似枯燥的法条和普法工作,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成都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八五”普法开展以来,成都市110余部法治文化作品在全国法治“三微”比赛、川渝法治“三微”及平安成都“三微”比赛中获奖,成都市司法局多次荣获优秀组织奖;成都市普法依法治理相关工作内容入选中宣部专题片《良法善治》。


精准施策 分层分类的“四大行动”夯筑普法新生态

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作为司法部、全国普法办确定的8个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试点地区之一,自2022年4月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成都市将公民法治素养提升作为全面实施“八五”普法的生动实践、作为全面依法治市强基固本的重要举措、作为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径的重要途径,通过配套出台“四大行动”40条措施,成立百名观察员队伍,建设68个观测点,编制“公民法治素养”评估指标体系,初步探索形成了以“四大行动”为抓手的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成都答卷”。

国家工作人员“法治提能”行动——从“关键少数”到“关键引领”。“八五”普法开展以来,为深学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成都市委常委会年均开展学法超100部(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局长讲法”年均开展50余场,市县镇三级开展常态化学习1700余场(次)。为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成都市制发了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法律法规清单,2021年以来,全市组织副处级以上干部“逢晋必考”8700余人(次);组织全市198个部门(单位)、23个区(市)县共17.3万名公职人员开展线上学法考法,有效提升了公职人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成都市司法局及9个区(市)县司法局被省委依法治省办、省司法厅评为2023年度四川省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法工作“优秀组织奖”,109名个人获评“学法考法达人”。

青少年“学法筑基”行动——从“灌输”到“乐学”。全国首创“法治校长”工作制度,培育“法治校长”1397名,实现全市1384所中小学全覆盖;发布成都市青少年法治教育阵地推荐目录,开展青少年“法育未来”“宪法卫士”“守护未来”行动等教育实践活动,组织模拟法庭竞赛、普法创意短视频评比等法治实践活动1000余场次。成都市郫都区把法治课搬进“熊猫谷”,学生用VR“审判”一只“盗伐红豆杉”的虚拟熊猫,一节课点赞10万+;都江堰市打造“都晓法”校园普法大数据库,形成“一张课表”精准推送法治课280余堂,覆盖2.31万名学生。《四川省成都市开展青少年“学法筑基”行动 法治护航未成年人健康幸福成长》被司法部宣传推广。

村(社区)人员“识法明理”行动——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2022年,成都市司法局制发《成都市“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的实施方案》,创新构建“法律明白人”培养“1+1+N”工作模式,即1个社区法律之家,配备1名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全市共培育“法律明白人”3万余名。同时成立乡村振兴专家团暨“法律明白人”讲师团,举办成都市“法律明白人”专题培训班;在“云学法”小程序上线“法律明白人”“领跑区”,累计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3.1万余人次;设置专属题库,为“法律明白人”提供线上学法考法服务6万余人次。五年来,成都市司法局将全市2996个社区法律之家打造为“法律明白人”法治实践服务平台,“法律明白人”借助平台收集掌握基层群众法治需求、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引导、开展法律服务活动。“青”声说法以案释法、“普法集市”有奖活动、《村官说法》等“法律明白人”直播普法节目,多形式、多样体、多维度进行宣传引导,有效激发了“法律明白人”学习活力。

企业单位人员“守法聚力”行动——把执法过程变成普法课堂。深入推进包容审慎柔性执法,全市市场监管、城管、应急等领域完善“3+2”清单制度,年均开展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行政约谈等柔性执法110余万次,把执法过程变成生动的普法课堂,显著提升企业法治获得感和依法经营水平,相关做法获评第二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开展“‘典’亮蓉城 法润民企”系列活动,制定《成都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助企30条”“稳增长40条”“纾困10条”等助企惠企政策,举办“民营经济促进法法治大讲堂”,走访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50余家,解决问题诉求120个。成都市司法局、市工商联、市律协组建“促进企业发展法律辅导专家库”,为全市产业园区、企业及基层单位提供精准、高效、专业的法治宣传教育及法律辅导服务。为全力推进天府中央法务区建设,成都市推动打造“一点”“五院+”“五庭+”布局,累计集聚涉法务机构280余家,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法律服务10万余件次。推动“政企联动”,成都市司法局与市工商联建立运行法治化营商环境政企沟通“七项机制”,制定出台《深化行政复议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十项举措》,在全市农业、商贸、餐饮等23个行业领域建立涉企行政执法监督联系点105个。


精准治理 “谁执法谁普法”推动法治宣传教育提质增效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群众法律需求日益增加,如何筑牢法治建设根基,更好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成都市用“谁执法谁普法”给出了答案。

成都法院系统将普法责任嵌入审判流程,坚持“审案到哪、普法到哪”,形成集普法案例“收集整理、发布传播、宣传讲解”为一体的以案释法工作机制。为将普法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五年来,全市法院向行政机关、企业等发出司法建议1600余份,推动实现“审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

成都市检察系统在办案过程中加强释法说理,通过常态化参与组织公开庭审、邀请特定群体旁听庭审等,引导当事人遇事找法、办事依法,努力做到案结事了。同时综合运用海报、短视频、动漫、公益广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出了一批内容新颖、感染力强的检察普法作品,以群众身边的“案”回应群众关心的“法”。

针对基层在执法办案中面临的定性难、取证难、执法尺度不统一等问题,成都市公安局聚焦未成年人犯罪、电信网络诈骗、跨境赌博、正当防卫、毒品类案件办理等多个主题,编印了《成都市公安局指导性案例汇编》,不仅为一线执法办案提供科学精准的办案示范,还实现了“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社会治理目标。

立足城市治理精细化、智慧化趋势,成都市城管委以“工地”小切口破题,创新探索“扫码普法”模式,将法规政策按“安全施工”“文明施工”“污染防治”等主题分类,生成动态更新、内容权威的专属二维码。自普法二维码推出以来,工地噪声投诉同比下降35%。一线工人反馈:“以前遇到问题不知道该查哪条,现在扫个码,重点要点清清楚楚,一看就明白。”某工地项目经理表示:“新工人入场扫码学法规成了标配,比口头讲规章效果好得多。”

成都市坚持系统深化多维依法治理,贯通普法依法治理全链条协同。五年间,全市升级打造“社区法律之家”2996个,其中80个“社区法律之家”被纳入市委市政府民生项目;14个村(社区)获评第八批、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称号,42个村(社区)被评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称号;成都市武侯区被推荐为首批“全国守法普法示范市(县、区)”。为深化依法行政和行业依法治理,成都市还印发实施《成都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做好全国和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工作,连续五年开展重大行政决策示范案例和法治政府建设创新项目“双评选”,累计推出智慧警务、审管互动等创新举措190余个。全市年均办理行政规范性文件、协议、合同等合法性审查1万余件(次);成都市政府法律顾问年均提出建议800余条,采纳率90%以上;行政执法数据公示率达98.5%,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率达100%;健全企业、行业协会商会等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年均收集社会公众意见2000余条,意见采纳率80%以上。为深化专项依法治理,成都市编制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推进成德眉资公共法律服务同城化,年均服务群众50余万人次;推进人民调解“一体化”改革,加强和改进行政调解工作,全市各级人民调解机构年均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0万余件,调解成功率90%以上。其中,成都市青羊区“上善”调解工作室、成都市成华区“民族之花”调解工作室、龙泉驿区“大面铺子”、双流区“空港惟民”、成都市新津区“津法驿站”等基层示范点实现“调解一件、普法一片”;加强互联网企业网络法治教育培训,发布文明上网倡议书年均500余份,推出网络法治文化产品1000余件。

2024年1月1日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实施以来,成都市司法局更是将法治宣传教育嵌入行政复议的受理、审理、决定全流程。记者从成都市司法局获悉,2024年,全市新收案件达11100件,行政复议首选率从新行政复议法实施之前的50%左右提升到86%以上;行政复议案结事了率89.4%,同比提升2.9个百分点;调解结案占比提升至27.3%,较全省调解结案率高1.8个百分点。

精准浸润 让法治成为两千多万市民的生活美学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法治宣传也迎来了创新的模式。五年来,成都市打破传统法治宣传模式的时空限制,从“法治大讲堂”广播节目等传统栏目焕新到新媒体爆款出圈,再到智慧场景蝶变,为广大群众开启了一扇便捷高效的法治知识大门,让法治成为两千多万成都市民的生活美学。

“八五”普法期间,成都广播电视台《998法治大讲堂》播出1800余期,累计上线普法案例音视频4000余条,供群众免费使用,成为成都市民口袋里的法治“有声书”;村官“崃”说法入选四川十大经典法治IP,青律V光入选四川十大重点培育法治IP;成都市检察院抖音号多次位列全国检察系统“抖音影响力周排行榜”前十,连续两年获得“抖音年度优秀创作者奖”,相关工作经验在2023年“全国网络普法行”活动中作网络普法经验分享。成都市公安局推出的《反诈剧本杀》系列短视频单条最高播放量1.3亿次。成都市锦江区借助“小牛哥先锋志愿服务队”“锦江普法”等微信公众号平台,聚焦新就业群体关心的劳动关系确立、交通事故纠纷处理、工伤认定标准与理赔等事项发布典型案例、普法视频、法治漫画等法治资讯,形成新就业群体线上普法“大合唱”。青羊区“普法巴士”把宪法条文植入拉手环、车载电视,日均触达市民5万人次。成都市双流区“空港青律荟——法律服务在您身边”公共直播间,构建辐射司法行政机关、行政部门、执法主体等多元领域的立体化普法宣传矩阵,精准高效为企业、群众纾困解难。天府新区“元宇宙法治体验馆”运用区块链技术存证普法活动数据,上线3个月吸引36万人次体验。郫都区增强法治文化阵地的体验性与互动性,通过“时光隧道”具象呈现民法典在人生各个阶段对权益保护的相关规定;禁毒科普馆借助先进的VR设备使青少年能身临其境地模拟吸毒危害场景,真切体会到毒品的危害。都江堰市“都晓法”普法机器人入驻景区、车站、学校,实现“30秒生成智能表单、1小时对接律师”……最前沿的理念和最新潮的普法形式每天都在不断“上线”,群众学法用法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精准评估 从“法治满意度”到“法治素养指数”

“法治素养”作为公民素养的有机组成,是指公民在社会生活场域中,处理各类法律关系所应当具备的能力和态度的总和,是个体运用法治知识、法治技能、法治思维解决法律纠纷的基本能力和价值偏好。而公民法治素养指标体系,则是以评价和衡量公民是否具备法治国家所要求的个体应当达到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水平所构建的一套指标要素集合。

“八五”普法开展以来,成都市精准探查普法教育的薄弱环节,明确当期普法教育的重点内容和切实路径,有效评估法治教育的客观成效,精准回应了公民法治教育的两个核心命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法治公民,二是如何培养合格的法治公民。为此,成都市司法局联合川内高校法学院及实务部门专家,首创“公民法治素养评估指标体系”。人民日报以《全国首创!成都发布“公民法治素养评估指标体系》为题,对该项试点工作进行宣传报道。

据悉,“公民法治素养评估指标体系”搭建了认知、价值、行为3个基础信息模块;以法律法规知晓度、法治精神认同度、法治实践参与度3个维度为一级指标;以静态法制知晓度、动态法治知晓度、法治理念认同度等7个维度为二级指标;通过客观为主、主观为辅,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形式构建21项三级指标条目。

成都大学法学院院长邓陕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公民法治素养指标体系的推行和落地,有助于全面客观了解公民法治素养基准,归集各类对象学法用法需求,形成“法治需求热力图”,在此基础上探索实施“法治素养基准+权利义务清单+法律风险提示+典型案例发布”的精准普法模式,实现普法产品“千人千面”智能推送,助力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五年来,从公交车上的安全手环到工地门口的“普法码”,从“法治校长”到“法律明白人”,2100多万成都市民在烟火日常中触摸法治温度,在精准服务中感受法治力量。成都以“四大行动”作答时代之问,用“精准滴灌”激活治理末梢,让法治精神像毛细血管般渗入城市肌理,化作市民自觉、城市美学。未来,成都将继续以法治为笔,绘就公园城市善治新画卷,让法治成为幸福生活的最亮底色。

编辑:王硼   校对:何盈巧   审核: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