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文
在四川新闻界,有一位被称作“全天候记者”的新闻人,在华西都市报一干就是30年,是中国都市报领域工作时间最长的人,因此也被称为“都市报活化石”。
他就是有“琴心剑胆”之誉的文琴键。
为了明天的太阳
1989年,文琴键刚进四川青年报工作时,团中央宣传部和共青团四川省委要求该报写一篇反映四川“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的报道,总编辑慎重考虑后,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
为写好这篇长篇报道,文琴键赶赴宣汉县贫困山区采访。在一间四处透风、寒气逼人的教室里,他见到一位女教师靠在用石头拼成的讲台边讲课。采访中,女教师哭着说:“这里条件太差,孩子们冷得直流鼻涕,我很心疼,但无能为力……”听着听着,文琴键也不禁流泪。
接着,他走遍四川10多个贫困山区,行程数千公里,完成1万多字的长篇报道《为了明天的太阳》,为推动四川“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该报道当年获四川省好新闻一等奖,全国晚报、都市报新闻一等奖。
山里徒步抢“爆炸”新闻
1995年1月26日6点40分,“亚太二号”卫星在发射升空49秒后发生爆炸。
此时在华西都市报工作的文琴键闻讯立即出发,于1月27日(大年三十)晚到达西昌。听说河边乡落石村山上可见到爆炸现场,他便坐手扶拖拉机前往,颠簸近1小时才到达村里。只有登上山顶才能发现目标,他于是请当地村民带路,在深山密林中往上穿行,双手被灌木枝划了数条深深的口子。登上山顶,看见大约5公里外的山坳里正在冒烟,文琴键心跳加速——那是卫星坠落的地方!又走了10多公里,终于赶到现场,此时已是1月29日深夜。2月3日起,他采写的《星箭爆炸目击记》《卫星黑匣子发现记》等一批稿件陆续见报。2月4日,新华社转发了其中两篇,美联社、法新社、共同社等随后转发,多家报纸在一版转载。该报道获当年全国晚报、都市报好新闻一等奖。
关注弱势群体
1996年春节,全家团圆的日子。文琴键在成都火车北站城乡接合部采访途中,发现一个男人顶着一头脏乱的长发,身上仅裹着一个破棉衣,赤足缩成一团,瑟瑟发抖。交谈中,文琴键了解到,他是从川北农村来的,父母双亡,因为大病,花光了积蓄,也无法从事农业生产,只有一路乞讨到了成都,垃圾桶成了他的生活来源……“我希望垃圾桶里永远有吃的。”文琴键听后,掏出身上仅有的100元钱给他,流浪汉噙着眼泪收下了。次日,华西都市报第一版刊登了通讯《我希望垃圾桶里永远有吃的》,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民政部门后来帮助那位流浪汉解决了一些问题,又送他安全返回家乡。
从业30年,文琴键除了全天候拼抢重大新闻,也长期关注弱势群体。《嘉陵江畔淘金女》,真实反映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群南充女性艰辛淘金的生活;1996年的《解救“三陪小姐”》,在华西都市报连载18期,让全社会关注“三陪小姐”这个特殊群体,报纸零售量因此上涨3万多份,获得1996年度全国省级晚报好新闻一等奖。此类报道还有很多,比如获四川省好新闻一等奖的《惊心动魄救人质》《庸医竟变“洋博士”》《孩子回家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