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安泰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曾昌文 文/图
4月3日,记者从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获悉,针对清明假期出行和绕城高速拥堵治理,成都交警上线了绕城高速铁翼无人机,可在3分钟内到达指定地点,指导事故快处、违法处置等,相较传统出警模式效率提高约100%。
据悉,作为西南地区高速公路网核心交通动脉,成都绕城高速日均通行量达70万辆次,节假日峰值突破百万辆次。针对长期存在的“轻微事故致拥堵、违法变道酿风险”等治理难点,成都交警依托“空地一体”智慧交管体系建设,于2025年清明假期前完成警用无人机实战应用的全面升级,通过科技赋能、立体防控、全时守护三大维度的系统性革新,构建起现代化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新模式。
科技赋能:构建精准执法“空中防线”
成都交警依托大数据平台深度解析交通违法规律,精准锁定违法高发点位,构建“数据研判+无人机巡航”的智能执法体系。在常态化执法中,警用无人机依托机动优势,构建“空中鹰眼”巡查矩阵,实现违法取证响应速度大幅提升。设备集成的高清影像捕获系统可实时记录重点交通违法特征,配合智能算法自动生成完整证据链。设备集成的定向声波警示装置,能在发现违法变道、占用应急车道等行为时,同步进行远程语音警示和普法教育,形成“发现-干预-处置”的即时执法闭环。
针对节假日车流激增带来的管理挑战,无人机编队启动“三维立体勤务模式”:高空视角全域扫描违法动态,低空单元精准追踪异常目标。当监测到行人误入高速公路时,无人机可通过智能导航系统实时引导其至安全区域;对违法车辆,系统自动生成标准化证据包并同步推送至执法终端,实现“非接触式”执法全覆盖,既保障执法公正性,又有效规避次生事故风险。
立体防控:打造事故处置“空地协同”新范式
在交通事故处置体系中,成都交警运用无人机构建起空地联动的立体防控网络。针对轻微剐蹭事故,无人机通过智能语音系统引导涉事车辆快速撤离至安全区域,实现“快处快撤”的交通疏导机制。当遭遇多车追尾等复杂事故时,成都交警立即启动多机协同响应机制:先导无人机精准定位事故核心区,实时播报安全警示信息;辅助无人机同步开展应急车道疏导,构建临时交通导流区;取证无人机则进行多角度影像取证并实时回传,为指挥中心研判提供三维立体数据支撑,确保处置方案的科学性与时效性。
结合清明假期车流特点,成都交警将启动“无人机+视频快处”应急机制:接警后,无人机编队分梯次抵达事故空域,主控机生成全景热力图定位关键信息,辅控机聚焦车辆损伤细节及人员受困状态。指挥中心依托实时数据同步启动“线上定责+线下清障”双轨模式,既通过远程视频完成事故责任认定,又精准调度铁骑力量实施快速清障。无人机同步开启智能巡航模式,以动态航迹规划实施交通预警广播,引导车流有序通过事故区域,显著提升道路通行效率。
全时守护:织密恶劣场景“智能监测”网络
此次升级突破传统单机作业局限,构建多机协同作战体系,实现复杂气象条件下的全时段守护。在暴雨、浓雾等恶劣天气条件下,成都交警将启用无人机编组巡航系统,利用热成像感知技术对绕城高速进行全方位扫描监测,实时将道路积水、事故点等关键信息传回智能交通指挥中心。通过建立“空天地”一体化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了交警部门与高速公路管理单位之间的多维信息交互,为动态勤务部署和应急决策提供了精确的数据支持。
针对夜间行车安全隐患,升级版的警用无人机配备了高精度热成像双光云台,能够在低光照环境下快速定位故障车辆及异常目标,搭载的强光探照与智能警示灯组,实现事故区域360度无死角照明,并通过地面投影技术动态投射警示标识,有效提高了夜间应急救援的效率和行车安全水平。
据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第六分局绕城大队大队长胡嘉志介绍,本次首批绕城无人机上线后,将持续在重点时段、重点路段协助民警开展道路事故处置工作。目前,成都交警已规划8个无人机机场,单次飞行时长约40分钟,完全覆盖整条绕城高速,能实现无人机3分钟内到达事故现场。
下一步,成都交警将聚焦“服务民生”与“应急保障”双核心,持续深化无人机在交通流量调控、恶劣天气预警、重大活动保障等场景的应用,让科技应用不仅服务于交通治理,更成为提升城市运行韧性、守护市民出行安全的重要支撑,为超大城市交通治理现代化贡献“成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