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眼观两会·建言㉖|省政协委员康琼:用法治力量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2025-01-21 15:05:28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李欣璐 李季

“一直以来,我非常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省政协委员、德阳市政协教科卫体委主任康琼告诉记者,当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四大问题,迫切需要构建“家校社”协同的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联体”,还要用法治力量守护学生心理健康,以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治理和生态治理。

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急速加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2021年,中科院心理所发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统计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青少年群体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并呈现出“障碍多样化、程度明显化、年龄低龄化”的趋势,青少年心理健康日益堪忧。青少年身心健康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和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中小学心理危机“三预”工作指导意见》等文件印发后,四川省及时研究贯彻落实意见, 不断加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力度,探索创新了许多新的工作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调研中发现心理健康工作仍存在如下问题亟待解决。 

康琼在提案中指出,主要问题涉及三方面:一是学校教育工作存在短板。教育资源不均衡。专业专职的心理教师师资匮乏,师资分配不均,农村学校心理教师短缺尤为严重。教师整体专业能力有待提升。二是家庭教育仍有缺位现象。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类型日趋复杂化,家长素质也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文化学习,忽略对其心理和精神层面的照护,而当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又受自身观念及知识结构所限,无法为孩子提供科学规范的心理疏导和指引,甚至采取错误的管教方式加重孩子心理负担。三是支撑保障体系尚不完善。面向大众开展的心理健康科普还不够;专业医疗资源不足,专门针对青少年学生神经发育、心理障碍等特殊问题的诊疗专业人员缺乏;心理疾病医治周期长,医疗费用较高,多地门诊费用未纳入医保支持;心理健康专业的社会组织少,作用发挥不够,社区等基层自治组织在协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发挥不足。心理健康方面的法治保障有待完善。四是社会共育合力尚未形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涉及的职能部门较多,职能职责相对分散,学生心理健康联防联控机制尚不完善,部分地区未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筛查或建立心理异常学生预警、干预机制,或未落实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经费等问题。

对此,康琼提出四点建议,首先转变观念,激发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活力。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坚持以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推动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意志品质,提高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整体素质的提升,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开发提升心理健康能力的课程体系,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实际,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面向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群体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针对家长、校长、班主任等不同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包”,指导各校做好家校沟通,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课程、在线辅导等,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和方式,延伸心理健康教育路径;通过情境教学法、故事引导法、游戏与活动法等方式,创设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情境,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心理体验。

其次需防治结合,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潜力。要配强心理健康师资力量。在职称、待遇方面给予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政策倾斜,招引更多专职专业教师。加大专业力量支持,力争每所学校有1名精神卫生专科医生担任“心理健康副校长”。要加大能力提升保障。持续面向德育干部、班主任、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分级培训,全面提升教师识别处置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发展支持,建立职业发展通道;鼓励有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开展校际交流,引领更多教师实现专业成长。要建立统一监测平台。建立中小学生心理与行为评估预警平台,有效的监测机制和科学的评估系统,客观的掌握和评判全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执行效果。统筹开发全省统一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筛查系统,统一心理及测评量表,完善心理健康档案,采用省域统一的“动态+静态”筛查模式,实现测评的全覆盖和数据一致性。

还需统筹保障,完善心理健康支撑能力。建立省级层面的“12356”心理援助热线平台。统筹现有的各类心理咨询热线资源,根据国家层面发布的《心理援助热线技术指南(试行)》等相关规定,集聚省级专家优势资源,加强和规范心理援助热线建设,让省级热线辐射全省,解决资源贫乏地方的心理咨询需求。建设省级心理援助信息化平台。在心理援助热线基础上,建设全省共享的知晓度高、有专业支撑、与人工智能接轨、能够快速响应干预的心理援助信息化平台。推动行业规范发展。加强专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规范建设,支持综合医院大力发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专科,加大培养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等人才力度。加强学生心理健康领域专家库建设,加大心理诊断、咨询、干预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在职培训。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心理咨询机构等的规范管理,完善行业标准,强化监督检查。

最后则是强化引导,汇聚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合力。强化协同配合机制。建立健全心理健康相关政策法规,以法治的力量守护学生心理健康。进一步明确相关职能部门职责,统筹推进部门信息和资源互通共享,建立高危学生预警干预帮扶联动机制。拓宽社会参与渠道。加大针对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医疗项目开发力度,在人力、财力和物力配置方面予以倾斜。加快孵化服务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社会组织和社工队伍,建立医校社服务模式、危机干预队伍,学生心理康复预后机制,为学校心理服务和心理问题学生医疗康复等提供社会面专业支持。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利用各类媒体,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建立完善家校共育模式机制,打造家校联盟,提高家长履行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主体责任的能力;健全精神或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复学机制,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助其早日回归社会。

编辑:谢梦吟   校对:何盈巧   审核:周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