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眼观两会·建言①|省政协委员郭彦、吕瑶、刘宁:发展银发经济 增进老年人福祉 常态化打击涉老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2025-01-19 18:00:07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李欣璐 李季 文/图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趋势。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在顶层设计上提出了增进老年人福祉、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要求“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区域,规划布局10个左右高水平银发经济产业园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对发展银发经济作出重要部署。银发经济的发展不仅反映了老龄化趋势的深刻变化,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供需变化的灵活适应,更体现了党对老龄化等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回应。

老人安则家庭安,家庭安则社会安。今年省两会期间,省政协委员、社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省法学会副会长郭彦,省政协委员、社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吕瑶,省政协委员、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民进成都理工大学支部主委刘宁调研发现,目前发展银发经济起步较晚,实践中仍面临制度机制不够完善、市场供需矛盾突出、产业发展仍较缓慢、要素保障存在短板等问题和困难。

对此,郭彦、吕瑶、刘宁联合提案:按照《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部署,加快建设高水平银发经济产业园区,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我省落地,支持和鼓励各地在立足自身产业优势特色的基础上探索“银发+”产业模式,加快建设实体的特色主题园区。

一是优化空间布局。统筹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统筹养老服务设施和银发经济产业用地需求,纳入地方国土空间规划;或者在现有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园区基础上进行优化调整,特别是对现有较好银发经济产业基础的产业园区进行重点布局。要做好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编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布局新建一批银发经济产业园,以重大项目为引领,提高银发经济产业集聚度,打造银发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形成规模效应。在依法合规、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利用闲置工业或仓储用房、学校、商品房等存量场所改建养老服务设施。结合各地优势和产业潜力,探索发展银发经济新业态,加快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综合实力过硬的龙头企业,健全并延展银发经济产业链体系。举办高水平康养产业博览会等活动,强化打造中国(成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等四川银发经济品牌。

二是强化要素保障。完善公共福利设施基础,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充分考虑老年人口的需求,防止“数字鸿沟”扩大。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动与银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产品研发、产业经营等人才的培训培养,壮大银发经济产业从业队伍。要探索构建已经退休、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员特别是医务人才、教育人才、科研人才等充分发挥余热、服务城乡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体系。要丰富养老金融供给,针对银发经济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偏高等行业特征,积极回应银发经济经营主体和产业集群、产业园区快速发展的金融需求,多措并举加大资本市场、股权市场支持力度。加强银发经济市场监管和社会共治,推动银发市场主体诚信体系建设,常态化打击涉老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市场环境、消费环境。

三是深化数智赋能。适应银发经济产业融合和行业细分需求,推进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形成科技支撑的银发经济发展模式。搭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加强智慧养老试点示范的推广应用,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品的集成性设计和研发,重视具有地方特色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品牌的建立和推广,加强涉老数据的共享和流通,加快培养智慧养老产业人才,提升老年人数字技能。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智慧养老创新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融资,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智慧养老产业,使数智化技术深度融入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通过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围绕康复辅助器具、智慧康养、智慧家政等重点领域,打造银发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发展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养老机器人等智能设备。结合互联网和智能技术,积极推动智慧养老、文化养老、健康养老等新兴业态发展,引入智能化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创新银发群体消费情景体验,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消费新模式。

四是争取落户四川。按照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的部署,国家要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区域,规划布局10个左右高水平银发经济产业园区。四川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一极,在加快建设高水平银发经济产业园区的同时,还要抢抓机遇,积极争取中央和有关国家部委的支持,争取创建全国10个左右的国家级“银发经济产业园”。

编辑:张晓雨   校对:何盈巧   审核:周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