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 李晓亮
稍有媒介素养、略懂网络传播的,都晓得如今网络生态环境复杂,各种不确定性太强。其中一大例证,就是反转没完没了。只要没有权威官方一锤定音,上一秒还是全网热赞的佳话,下一秒就可能变成千夫所指的丑闻,第三秒没准又从虚掩的利益门缝里,闪过一丝驳杂的阴影。
若是网友曝料的小道消息“翻烙饼”一般朝夕反复,还不足为奇,但若是正规媒体和官方机构接连下场的新闻事件也有同样的发酵路径,则显然是某种公信力出现了崩塌。
近日受到热议的“网传‘吉林老人救助重庆一游客反遭诬陷’,重庆通报初步调查情况”一事,就可作为一个剖析样本。此事本不复杂,2024年12月3日上午,吉林市阿什小雾凇岛一名重庆游客彭某与当地出租狗爬犁的李某发生纠纷,彭某称被狗爬犁撞伤倒地,到医院后,李某为其垫付了3000多元医药费。彭某的丈夫雷某迅速赶到当地,与李某协商后续治疗费用,双方发生分歧,李某一方报警。当地警方调取现场监控视频,雷某称画面模糊看不清楚,定责陷入僵局,双方还为之前的垫付费用再起争执。2025年1月15日,重庆警方发布警情通报称,综合多地调查情况初步查明,彭某、雷某不存在网传的“诬陷”情况。
重庆警方的通报应是客观白描,但网上传播的可就戏剧性多了。“吉林大爷垫3700元救助受伤重庆女游客,反被索赔5万,官方:垫钱补偿”,助推波澜的自媒体博主@吉林吉林说:“3700元医药费以我们文旅局的名义,先补偿给您。”媒体还配有大爷数钱的照片。
当时报道的大风新闻提到,博主联系了辖区派出所的周警官,“我们通过治安监控看到事发现场,摔倒的台阶距离大爷的狗爬犁距离一米多远,我们通过监控给大爷澄清了,确实不是狗爬犁绊倒的。”但媒体也提到@吉林吉林没有官方认证。大风新闻记者联系后,官方回应称“目前没有吉林市文旅局官方账号发布该事,信息发布均为网络自媒体”“但垫钱的行为是我们官方行为”。
正是这个相对高调但又没那么实质性官方发布的文旅宣传,让雷某夫妇成了某种“板上钉钉”的道德失范典型。所以才有如潮非议,才有网络辱骂,才有后续的报警求助,也才引来更权威的警情发布,信息澄清。
依据当前发布,可见监控距离等问题,导致双方矛盾在当地警方的调解下几乎未有任何实质进展,也就是说,撞人与否、退钱与否、责任在谁都未有定论——这是2024年12月13日的事儿。那么在此之前身份未明的“自媒体”账户发布言之凿凿的“定责”信息,显然欠妥。舆论审判,网络断案,在当今网络传播定势下,哪怕那个账号没有认证,多数人都会默认它有“官方”身份,何况还声明了以官方名义垫钱,此后再表明“我们不希望给任何地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说服力就十分有限了,不然也不会有后续的异地报警和警方较真式纠正了。
为何一起简单的民间纠纷,最后引起两地发布的信息打架,以及官方“互证”,回溯一下到底哪里出问题了?如果人人自律,社会信任不如高原空气一样稀薄,则“碰瓷”、讹诈就是天方夜谭,当然这是理想的奢侈高标。在法治社会,若权责不清,索赔遇阻,则诉诸法律而非舆情,“信法而不信访才是正途”,但此事尴尬在于事发地处于监控“远区”,聊胜于无,无法自证,才落入如今怪圈。
在法律定责前,先来个“小土豆”式文旅破圈营销,先入为主,就难免有失偏颇,一旦反转,就会遭受反噬,得不偿失。警方通报和媒体发布则更应就事论事,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否则,跟着“自媒体”走,很容易走偏崴脚。网民则应该在转发前,留给自己30秒辨析求证时间,先判真假、再论是非,事实判断之上才有价值判断,否则网络乱象高频反转,信无可信,只会成为可悲的日常。
蓝底白字,不该成为社会最后的“信任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