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张磊 文/图
青山埋忠骨,漫山皆忠魂。“25048位红军烈士埋骨于此,其中无名烈士就有17225位。留在他们墓碑上的,只有一颗永远的红星……”9月30日烈士纪念日来临前,巴中市通江县公安局沙溪派出所所长罗恩儒,走进了大巴山深处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对这片红色土地他再熟悉不过了。
通江是“川陕苏区首府”,被誉为“中国红军之乡”,当地悬崖峭壁间至今可见红军援笔擎刀、镌石为语的红色标语。当年,通江总人口不足23万,就有近5万人参加革命,几乎“家家有烈士、户户有红军”。
群山巍巍、松柏青青。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始建于1934年,是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也是全国唯一由红军为战友修建的陵园。从通江县城往东北42公里处,沙溪派出所就坐落于烈士陵园脚下,与全国最大红军石刻标语“赤化全川”遥相对望。
“不忘鲜血洒王坪,何日归去得祭坟。革命传统勇为继,振兴中华慰英灵。”烈士陵园里的红色标语历历在目,激励着沙溪派出所民辅警接续奋斗。时至今日,14名派出所民辅警传承川陕苏区孕育的“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红军精神,在忠实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之路上,忠诚守护烈士陵园和辖区280余平方公里土地、近5万名群众。
“多去烈士陵园走一走,不要忘记今日幸福生活是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是辅警徐杨常听父亲的一句话。很少有人知道,徐杨的父亲正是第一任所长杨明发,他见证了父亲由“一块牌子、一个民警、一间房子”展开的建所史。抚养徐杨长大的外婆,也是民政局认定的失散红军。从小,徐杨就听外婆讲述革命往事:组织村民躲地主,翻山越岭为红军运粮食、送衣鞋……
1996年,徐杨放弃外省入警机会,回到大山扎根基层,在家人身边尽孝,在红色沃土尽忠。在沙溪派出所一呆就是27年,徐杨参与调解了3000余起群众纠纷,成为深受大家信赖的“徐同志”。如今,徐杨还经常搀扶父亲回到所里,给全所民辅警讲通江红色故事和筹建派出所的往事。
红色精神在沙溪派出所代代传承,接过革命先烈的红色旗帜,沙溪派出所在烈士陵园内设立了“红色警务室”“红色教育示范岗”,协调义务守陵的王建刚父子担任“红色义警”,聘请陵园解说员开设“红色警务微课堂”。在日巡夜护烈士陵园的同时,民辅警还研学川陕红军革命史,常为游客宣讲不能忘却的红军故事。
陵园庄严肃穆,邻村幸福祥和。罗恩儒说,王坪村被誉为“红区第一村”,也是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每年前来这里开展红色教育活动、祭奠红军先烈的人员达150万人。近年来,王坪村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入选首批“天府旅游名村”。革命老区焕新颜,沙溪派出所24小时不间断给予“保驾护航”。游人纷至沓来,村民的安全感、幸福感与日俱增,“有了派出所贴心守护,我们村子生活越来越好”。村民们纷纷说道。
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集体,“四川青年文明号”集体,全省公安机关优秀基层单位、二星级“最强支部”……1982年建所以来,沙溪派出所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薪火,构筑零距离服务群众、多元化调解矛盾、全方位避堵保畅的“红色立体防护网”,并在辖区每个村社建立矛盾纠纷调解的“红色驿站”,一路载誉前行写新篇。
又是一年烈士纪念日,沙溪派出所的民辅警们再一次去到烈士陵园,一笔一划为墓碑描红,一撇一捺皆是思念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