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苏韵

  
2023-07-03 16:07:33
     

运河宿迁段  摄影:徐渭民

四川法治报版面图

两千五百零九年前的某天,在江苏扬州的大地上,一锹挖下,万锹跟随,往淮安方向奋力挖去……

挖啊挖啊,挖出了连接长江和淮河的邗沟,为吴王建成了运输军队和物资的第一条通道。挖啊挖啊,后人们赤背挥汗,挖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长度第一的运河——中国大运河。

她由浙入苏,恋恋不舍,蜿蜒江苏七百九十公里,串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淮安、宿迁、徐州八颗璀璨明珠,成为江苏大地的“美丽中轴”。她滋养了两岸富庶繁华,塑造了独具特色的运河苏韵——“吴韵汉风”“水韵书香”。

距大运河第一锹挖下去长达两千五百零九年后,暮春四月,新华日报、镇江市、淮安市、宿迁市、扬州市共襄盛举,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年会暨“‘行走大江大河 抒写水韵书香’全国百名文化记者江苏行”活动成功举办,我们得以细细品味厚重绵长、历久弥新的运河苏韵。

苏州,夜泊枫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大量文人经运河逃往时局稳定的江南。一个寒冷的秋夜,诗人张继南漂苏州,在船上孤吟此诗。三百多年后,苏东坡的“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乃二欠事”,让虎丘山、闾丘坊成为宋代以来“网红”打卡之地。两位从未在苏州做官的诗人,免费为苏州写了最好的广告推文。

无锡,二泉映月。茶圣陆羽在《茶经》里选出天下名泉二十处,无锡惠山泉位列第二。苏东坡慕名而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他的茶是皇家用茶,一茶难求,名水泡名茶,那口中的滋味,我们只能想象了。不过我们可以闲坐二泉亭,泡一壶毫茶,听《二泉映月》,看运河流淌,不亦快哉。

常州,人情和美。1057年,二十岁的苏东坡在京城的一次聚会上,被常州人蒋之奇、胡宗夫等人描述的鱼米之乡迷住了。四十七岁时两次上书请求居住常州。在他遭到贬斥流放时,这些常州人给予的温暖和关心,也许是促使他定居常州的最大动力。遗憾的是,他六十四岁那年抵达常州后不久,因病逝世于藤花旧馆(现苏东坡纪念馆)。在他生命最后的四十多天里,常州友人钱世雄一直陪伴,受托出版遗稿。常州人对友情的珍视,令人动容,难怪苏东坡曾写道:“独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之多君子……”

镇江枕山临江,群山环抱,城在山中,山在城中,是一座“美得让你吃醋”的城市。

登临第一江山。“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北固山北临长江,形势险固,故得此名。南北朝梁武帝见此山景色极为壮观,挥笔书写“天下第一江山”,南宋时此六字佚失,润州镇江)刺史、书法家吴琚重新书写。清康熙年间,镇江府通判程康庄临摹勒石,北固山“天下第一江山”的美誉就永存人间了。它还是“宋词第一山”,宋朝文人苏东坡、柳永、陆游、辛弃疾曾到此留下名词,不过最有名的应该是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我们登高北望,不禁为镇江“市长”辛弃疾心中的“壮志未酬”感慨万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京口三山甲东南”,另外两座分别是金山和焦山,或屹立江中,或雄踞江岸。

笑看东坡腰带。苏东坡十余次流连镇江,不只为“江南诸胜之最”之金山和“天下第一泉”之中泠泉,还为友人、为美味而来。他与好友佛印打赌,输掉的玉带成为金山寺镇寺之宝。他的腰带给了我灵感,让我对“东坡豆腐发源地”有了新解——东坡豆腐应该是发源于湖北黄州,在江苏镇江发扬光大。“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贫家百物初何有”,他在诗里写了豆腐的做法,也反映了他在黄州生活的辛酸。他在镇江输掉玉带,说明此前已官居三品,因为唐宋时期三品以上官员才能佩戴玉腰带,三品以下则只能佩戴金银铜铁甚至石块。苏东坡离开黄州后才官居三品的,从此再未回黄州,诗句和玉带可以证明,他与东坡豆腐的缘分早于镇江。那为什么会有“镇江之说”呢?原来,苏东坡在镇江与佛印有次打赌输了,只得到寺庙厨房为佛印做菜。他在黄州发明的东坡肉是肯定不能给僧人吃的,所以做了一道营养丰富的豆腐。金山寺的食材相当丰富,足以让他自由发挥厨艺,这次做的东坡豆腐色艳鲜香,肯定是历史最好水平,真的是能让佛跳墙而来的。佛印是镇江一带的社会名流,他要是经常边吃边说“这是东坡豆腐”,与其交往者都会趋之若鹜,加之镇江处于长江与运河的十字交叉口,人流量大,自然是信息集散地,一传十,十传百,东坡豆腐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菜,后人都以为此菜源自镇江呢。除了东坡豆腐,镇江香醋和鲥鱼也有幸入了苏东坡的诗作《醋烹》,“芽姜紫醋灸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诗里的香醋现在越来越香了,是镇江的金色名片、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固态分层发酵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巧,我们与孟浩然一样,都是“烟花三月下扬州”。 

扬州挥下挖掘中国大运河的第一锹,因此成为大运河的“长子”和中国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为2014年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出重大贡献。走进运河边上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里的一件件古老文物,向我们诉说着先辈“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治水历程。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文本这样写道:“今天的运河沉静而平稳,让人难以想象历史上的惊心动魄,然而每一股细流都无声诉说着中国古人世代的勇气、决心、智慧与牺牲。”

因为运河,苏东坡多次踏上扬州这片土地。自隋朝运河沟通南北之后,扬州一直是中国东部的水上交通枢纽、漕运集散中心。长途旅行,坐船肯定比骑马舒服,还可以吟诗喝酒呢,所以他东南赴任或北上回京,扬州都是必经之地。五十七岁赴任扬州太守路上,“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这年庄稼长势很好,农民却不敢回家,怕官府催还每年所欠关税。他奋笔疾书,向朝廷历述农民之苦,请求暂停催欠,遭到拒绝。不久,扬州一带瘟疫蔓延,他再次上书,“使欠困之民,稍知一饱之乐”,终于打动皇帝,诏令宽免一年。消息传来,苏东坡甚为宽慰,“民劳吏无德,岁美天有道。诏书宽积欠,父老颜色好”。 他仅当了半年扬州“市长”, 却让扬州人吃饭时可能都会想起他,不然怎么会有“东坡宴”呢?

美丽的瘦西湖,见证了苏东坡浓浓的尊师之情。他当年赴京“高考”进士及第,主考官是曾在扬州为官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欧阳修慧眼识珠,说苏东坡“他日文章定独步天下”,又说“再过三十年,世人只知‘三苏’而不知吾”,后对苏家兄弟多有教诲,所以苏东坡一生对恩师都心怀敬仰。他每次到扬州,总是念念不忘恩师在扬州瘦西湖所建的平山堂,“每到平山忆醉翁”。 为了纪念恩师,他在平山堂北边修建了谷林堂。

淮安的很多第一,其他地方永远也争不去了。

第一“端”。最早的运河邗沟,是在淮安境内连接淮海的。可以说在运河史上,淮安与扬州一样,都是中国大运河文化之发端。

第一山。珠穆朗玛峰世界最高,都没改名叫第一山,淮安市盱眙县有座全世界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山,名字竟然叫第一山。说来有趣,1097年,北宋书画家米芾赴任涟水(今淮安市涟水县)知军,由国都汴京(今开封)坐船经汴水南下,一路平川,不见山岳,进入淮安忽见南山,兴奋吟诗“京洛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莫论横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并书写“第一山”三字,从此南山改名“第一山”。米芾这么一干,帮南山“抢注”了“第一山”这个“商标”,泰山、峨眉山、珠穆朗玛峰等不服也得服。

第一味。“人间有味是清欢”,看来“清欢”就是苏东坡心中的第一味。1084年,苏东坡告别黄州(今湖北黄冈市黄州区),前往汝州(今河南汝州市)继续当团练副使(相当于县武装部副部长)。估计是举家长途跋涉,耗资巨大,苏东坡工资不够花,成了“月光族”。当年十二月,苏东坡一行抵达淮安一带时,穷得不能再走了,第二次上书皇帝请求居住常州,“……禄廪久空(笔者注:工资和积蓄早花完了),衣食不继……举家重病,一子丧亡。今虽已至泗州,而赀用罄竭……二十余口,不知所归,饥寒之忧,近在朝夕……”朝廷“来电”批准,叫他去常州任职。时值淮水结冰,舟不能行,苏东坡只得滞留。缺衣少食之际,“粉丝”泗州知州前来“送温暖”。此时苏东坡应该是“今儿个真高兴”,于是在南山挥毫写下《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洲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清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芽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眼前的人好、菜好、酒好、茶好、景好,贫困线上挣扎的苏东坡自然而然地产生“清淡的欢愉”这种感觉。淮安是苏东坡的福地,穷困潦倒的他在这里迎来政治上的“第二春”,朝廷改变任命,提拔他去山东登州任太守。刚到登州五天,应召回京,因太后力挺,八个月内,四十九岁的他由七品快速提拔至三品“翰林学士知制诰”,到达他政治生命的巅峰。宋代一品很少,宰相才是二品。

我需要“浓欢”——浓烈的欢愉。来淮安,不吃淮扬菜咋行呢。淮扬菜是淮安、扬州、镇江三地风味菜的总称,是大运河文化的结晶。邗沟沟通淮安与扬州的水运后,淮扬菜便开始出现。明清时的淮安是运河漕运中心,官员云集,各自带来的厨师大显身手,淮扬菜因此不断融合、发展,最终跻身中国四大菜系(粤菜、川菜、鲁菜、淮扬菜)。我们闻香而去,到位于清江浦区的中央美地食府品尝淮扬名菜。“软兜长鱼”最先上桌,这是淮安人的最爱,据说是“开国第一宴”第一道菜呢。长鱼,黄鳝也。以前氽制长鱼时,为防它活蹦乱跳不甘就范,用纱布将其兜扎,放入带有葱、姜、盐、醋的沸水锅内,待鱼身卷曲、鱼嘴张开时捞出。洗去黏液,再将去骨去刺的鱼肉下锅翻炒,无需过多调料,加入大蒜即可。用筷子夹起鱼肉,两端下垂,犹如小孩胸前兜肚带;因其嫩滑,还需汤匙兜住,协助筷子送入口中,故名“软兜长鱼”。菜馆主人老李这天脚痛,还拄着双拐掌厨烹制名菜——朱桥甲鱼、蟹黄汤包、淮安龙虾(非盱眙龙虾)、平桥豆腐……把酒言欢,唱饮交替,众人皆醉。

六 

人到宿迁,豪气顿生。

这是一个有霸王、有美女、有大河、有美酒的城市,“水韵名城”“项王故里”“中国酒都”是她现在的城市名片,其实还可以加上一张——“虞姬故里”。浙江上虞市,“英台故里”就是她的名片之一嘛。

“项王故里”,是宿迁豪情万丈的象征。项羽和虞姬凄美的爱情故事,世代传诵;他为世界留下的文化符号,永不磨灭——“破釜沉舟”“鸿门宴”“作壁上观”“锦衣夜行” “沐猴而冠”“鸿沟”“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水韵名城”,是用心血乃至生命换来的。今天我们在骆马湖边足踏细细白沙,牛角村夜宿时尚民居,根本无法想象这里曾是“洪水走廊”。“淮水东流古宿迁,荒郊千里绝人烟”“壮儿仓皇夺舟走,老弱漂弃死且僵”,淮河、沂水和古黄河曾经在这里横冲直撞,让宿迁人饱受水患之苦,估计项羽和虞姬,小时候不知多少次惊慌失措地逃难呢。宿迁这个地名,承载着水利与水害共存的历史。这里曾叫宿豫, 735年,县城被沂蒙山水冲垮,“县政府”不得不迁于下相城故址。762年,为避代宗李豫之讳,改宿豫为宿迁。虽然历朝历代封建王朝对淮河进行过局部治理,但仍然抹不掉宿迁头上“洪水走廊”的称号。皂河古镇的龙王庙,见证了清朝几代帝王“安澜”的理想一再破灭,也终于等来了水患被彻底根治的这一天。

“中国酒都”,是运河文化中亮眼的酒文化名片。中国著名的白酒品牌主要集中在两条线路上:一条是西南古盐道沿线,另一条则是大运河沿线。大运河是贸易纽带,漕运促进商业繁荣,酒文化随之发达。洋河酿酒,始于汉代,兴于隋唐,盛于明清。唐宋时期的宿迁洋河镇,“满天星月已睡去,万户千家酒正酣”。三河(古黄河、淮河、京杭大运河)两湖(洪泽湖、骆马湖)一湿地(洪泽湖湿地)组成的自然生态,滋润了洋河酒厂的两大名酒“洋河”和“双沟”,“一镇堪将天下醉,神州无处不销魂”。宿迁美酒有幸结缘阅酒无数的文豪和皇帝。1077年,苏东坡被贬往密州(今山东诸城),途径宿迁双沟,与友人品酒后赋诗《泗州除夕雪中感章使君送酥酒》,可见双沟佳酿给他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驻留宿迁,品尝美酒后赞道:“酒味香醇,真佳酒也。”明朝罗家槽房创始人留下来的《罗家九训》——“粮必重其质,曲必重其时,水必重其甘,窖必重其养,器必重其净,量必重其准,火必重其缓,工必重其细,储必重其长”,今天的洋河酒厂手工班依然遵循。 

“刘邦故里”徐州,是京杭运河江苏之旅的最后一站。刘邦与项羽是运河边上 的“邻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先并肩杀敌,继而你死我活,最终项羽“四面楚歌”“霸王别姬”,刘邦衣锦还乡,“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俩在棋盘上留下“楚河汉界”,而在徐州工作仅两年的苏东坡却留在百姓心底——苏公岛、苏公桥、苏公塔、苏堤北路、苏堤南路、苏堤小区、苏东坡纪念馆……他这个徐州“市长”,曾为保护这座城市免遭洪水毁灭付出过巨大心血。

“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大运河的粼粼波光,千百年来一直闪耀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包容开放”的不朽精神。

欣逢盛世,古老运河焕发青春。驻足岸边,时逢断流百年后第二次全线通水。贯穿古今的运河再次接通南北,千船竞发,驶向未来。浓郁的运河苏韵,随波散漫……

 (周润秋)

编辑:贾知若   校对:张晓雨   审核:代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