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毒的女儿 守候的妈妈

  
2023-06-27 17:58:45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 张磊

20岁,本是女生最好的年龄,但她们却因为毒品身陷高墙。

无期、死缓,漫长的刑期曾让她们感到人生无望;

关心、陪伴,年迈的母亲在高墙外等候女儿早日归家;

教育、帮助,无私的民警,以爱为“引”帮助她们重新“站立”起来。


从青丝到白发的刑期

 “你画的是洋葱吗?”

“这是罂粟,是毒品。”


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四川省女子监狱,田田绘制的禁毒主题宣传海报吸引路过的服刑罪犯围观。

今年35岁的田田不吸毒,但因犯运输毒品罪在2013年被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10年过去,田田至今余刑21年。

“23岁被抓进看守所,到我出狱应该都50岁了。”说起刑期,田田放下手中的画笔,语气平静。个子不高、身形清瘦,田田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苍老一些,一低头,白发十分明显。

而在成都女子监狱,38岁的薇薇则面临更长刑期。

“我今年39岁,还是38岁吧,我记不清了……”6月25日,阳光透过窗户照进监区内,面对记者提问,薇薇的第一个回答让人有些错愕。

坐在记者面前的她身形消瘦,眼神黯淡。10年的吸毒史不仅导致她神经受损、记忆力下减退,更让她抵抗力变得很差,极其容易生病。2020年,薇薇因犯贩卖毒品罪被判无期徒刑。

“目前,她正处于从无期徒刑减刑到有期徒刑的时期。”成都女子监狱民警龙小娇是薇薇的主管民警,她告诉记者,如果薇薇能认罪悔罪、积极改造并获得减刑,她的服刑时间可能还有20年左右。

“等我出狱,都60多岁了,出去还能做啥。”说到这里,薇薇长叹了一口气,看着窗外,许久不再说话。

“毒品让她们失去了自由,甚至毁掉了一生。”省女子监狱刑罚执行专员丁鸿瑜说。此前,省女子监狱就四川省涉毒女犯教育管理进行调查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四川在押女犯中,涉毒犯罪比例有所上升。其中,贩卖毒品和运输毒品罪占比靠前,因涉毒相关罪名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及以上刑期的不在少数。

出去之后还能否在双亲膝下尽孝,能否找到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是摆在田田、薇薇等许多涉毒女犯面前最现实的问题。

“不敢去想那么远的事情,我现在是平常心,认真接受改造,过好每一天就行。”田田对记者说道。

“如果当初好好工作,我现在应该会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了吧。”偶尔,薇薇会这样感慨。

吸毒到贩毒的疯狂

“为了钱!”田田坦言从境外运毒就是为了更快更多地赚钱。第一次,她就运输了超过2kg毒品入境,飞机刚落地,她就被公安机关抓获。和田田简单的犯罪事实相比,薇薇的犯罪就疯狂得多。

“你试一下嘛,很爽的,不会上瘾”“你看我好久害过你嘛”“真的不会上瘾,你相信我嘛”……2007年,在吸毒男友的引诱和带领下,薇薇染上毒瘾。“第一次吸毒其实很难受,三天三夜没睡觉。”薇薇回忆,毒品带来的神经麻痹让她亢奋不已。紧接着,她吸了第二次,第三次……最后,她彻底沦为毒品的奴隶。

2008年,薇薇不顾父母反对辞职来到成都,男友给了薇薇十万元后,便再没有联系。薇薇通过其他“朋友”介绍找到了稳定的“供货商”,彻底放飞自我。由于“供货商”提供的毒品价格便宜,身边毒友对她羡慕不已,他们开始从薇薇手中购买毒品。“当时觉得找到了好路子,不仅可以自己吃,还可以赚钱。”薇薇干起了贩毒生意,为人爽快的她在“毒圈”中小有名气。好景不长,2015年“供货商”被抓了,侥幸逃脱的薇薇没有反省,反而担心:“完蛋了,我以后找谁买毒品呀!”七弯八拐,她又找到毒品制造的源头“厂家”,继续过着以贩养吸的生活。因为长期吸食毒品,身高165的她一度瘦得连80斤都不到。

在成都几年,薇薇没有回过家,她害怕父母看到她骨瘦如柴起疑,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母亲从亲戚朋友口中得知薇薇吸毒。爱女心切的母亲马上来到成都,24小时和女儿生活在一起,试图以此阻止其吸毒和出门“做买卖”……母亲的到来,让薇薇非常苦恼,她只能趁着洗澡时间躲在卫生间“溜冰”。时间一久,母亲发现了异常。一次,妈妈将她堵在浴室,逮了个正着,愤怒的她扔掉薇薇的吸毒工具,大骂女儿不争气,但扬起的手却始终不舍得打在女儿身上。“是我没教育好你,就等着国家法律来惩罚你吧!”失望之余,母亲离开成都。薇薇没有悔悟,反而变本加厉:“我想的是我要耍到40岁,耍够本。”疯狂的薇薇等来的是冰冷的手铐和一纸写着无期徒刑的判决书。

“不想减刑也不想改造,我就想老死在监狱算了……”服刑初期,薇薇心如死灰。


陪伴与等候的母亲

“你在,妈妈就在;你不在,妈妈也不在了;你一定要活着,妈妈会一直陪伴着你。”一审时,田田被判死刑。判决后,田田和母亲张芳申请了短暂的对话时间。二审判决时,田田被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2013年2月5日,田田进入省女子监狱服刑。接到监狱电话的第二天,张芳只身从重庆老家赶到了简阳市养马镇。

“在监狱附近租了一个房子,1元钱1天,一年360元。”担心女儿失去生活的信心,张芳在镇上的一家羊肉汤锅店找到一份洗碗的工作,一个月有1500元的收入。

每个月两次的亲情会见张芳从不缺席,视力还好的时候一直坚持写信,早晚站在离监区最近的围墙外面听罪犯唱歌……张芳用力所能及的方式想要离女儿更近,让女儿感受到她没有放弃自己。“我都会唱几句她们的改造歌曲。”张芳告诉记者。

“因为我妈妈风雨无阻的坚持来会见,民警还特意找我了解很多关于妈妈的事情。”田田回忆。因为张芳不断用亲情感化,民警的不抛弃不放弃,入狱四年,田田的改造表现有了很大转变,她答应妈妈:自己将积极改造,争取减刑。张芳才放心回到重庆工作,一心等着女儿早日回家。

“今天我捡到几个矿泉水瓶子,卖了2元钱,去超市买了蔬菜”“今天上班,我碰到了一个人生病倒在地上,我帮他拨打了120”。2017年,四川省女子监狱亲情帮教短信平台更新上线,张芳把写给田田的短信发送到平台,内容经过民警审核后放置系统内,田田通过监区内的终端就能收到妈妈的短信。同样,在民警审核后,她的短信也能发送到张芳手机上。

通过短信分享每天的生活,成为张芳陪伴女儿的新方式。6年多来,田田收到2423条短信,大部分来自妈妈张芳。


“我很内疚,在她小的时候陪伴她的时间太少。”回忆起女儿的成长,张芳有些哽咽。田田小时候,父母离异。随后张芳和女儿一直相依为命。家里不富裕,张芳忙着挣钱,田田小学就开始住校。“她喜欢画画,小学就开始学习画画,大学学的也是服装设计。”张芳说,女儿考上大学是她最骄傲的事情。

今年12月,张芳就要60岁了。此前,为了给田田请律师,她借了不少钱。为了还债,她现在在一家公司做清洁工。扫地、擦桌子、擦玻璃、倒垃圾,虽然上班时间是早上8点到晚上9点,但因为年纪大了,担心无法按时完成工作,张芳每天4点左右就要起床做饭,然后开始工作。

“我大专毕业就在一家通信公司上班,一个月有3000多元钱。”薇薇回忆,虽然父亲早逝,但母亲和继父十分疼爱她。但因为薇薇的死不悔改和锒铛入狱,继父也和母亲离婚。

如今,薇薇65岁的妈妈完全依靠每个月2000多元钱的社保生活。身患脑出血、心脏病等多种基础疾病的她唯一的愿望就是能等到女儿出狱。入狱后的薇薇从民警口中得知了家庭的变故和母亲生病后,常常躲在被子里哭泣。

“我等你回来,你要努力。”亲情电话里,妈妈不断给薇薇加油。这让薇薇十分后悔和难过,但绝望中又生出一丝丝想要新生的动力。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监狱民警教育罪犯的这句话,写在田田的笔记本里,也记在薇薇的心上。


失望到希望的重生

高墙外,是母爱的声声呼唤;高墙内,是民警滴水穿石的付出。

“合理经营家庭关系、凝聚家人关爱的力量能对涉毒女性罪犯改造形成强有力的心理支撑。”丁鸿瑜介绍,在省女子监狱的调查问卷中,涉毒女性罪犯普遍认为涉毒后受伤最大、最对不起的是家人。对此,2017年,省女子监狱开始探索“萨提亚”治疗模式,希望从构建良好的家庭关系入手,教化涉毒女性罪犯正确认识爱情、婚姻及家庭。2019年,田田参加了监狱组织的“萨提亚”训练营,民警希望通过心理团辅活动,让她能够阳光、向上的投入改造,并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训练期间,田田表现积极,不仅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也能够正视自身不足。

学旅游英语专业的薇薇在监狱内同样多次接受监狱的心理辅导。作为她的管教民警,龙小娇在和监区民警讨论后,为她制定了针对性的服刑改造计划。

“监狱是国家刑罚执行机关,我对她的教育改造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我要求她必须把每一天当做最后一天来过,坚持把每一件事都做好。不违规违纪是底线,然后根据认罪悔罪态度和积极的改造表现再来争取和规划以后的减刑。”龙小娇说,薇薇很喜欢英语,每次让家里人邮寄的也是英语相关的书籍,而监狱也发挥其所长,让其制作中英双语的宣传资料等。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为了帮助涉毒女犯树立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价值取向,省女子监狱打造“新绿”文化,成都女子监狱打造“彼岸”文化,希望通过强化女性文化教育,一方面适应涉毒女犯改造的多元化需求,同时重塑她们社会主流女性的自我价值。

服刑不久,管教民警为田田向监区申请了办黑板报的劳动改造任务。为了公平,监区选择了包括田田在内的3名具有绘画专长的罪犯分别办一期黑板报。通过评比,田田靠实力获得了办板报的资格。

在每一次板报的制作中,田田逐渐找到了自信,并且越发喜欢上了绘画创作,为此,她还经常借阅监区购买的书籍来提升自己。十年来,田田在监狱内完成了数百幅绘画作品,数百期的黑板报制作,积极参加监狱、监区文化活动,参与设计缝制一百多套表演服装。


“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也找回了内心的平静。”田田翻开厚厚的素描本,里面是她多年来精心绘制的数百幅服装设计稿。 一旁的盒子里则保存着妈妈写给她的信件。

“希望你在里面好好改造,你不用担心我,我身体是健康的,只是岁月不饶人,我只希望你懂事,做母亲的就放心了。我相信我们会有一天在一起吃饭、谈笑,这些是我最大的希望。”信里面,妈妈总是鼓励她。田田告诉记者,她相信妈妈的话一定会实现。


【后记】

四川省女子狱民警张雅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事罪犯心理矫治工作超过12年。

“在犯罪心理学中,家庭尤其是核心家庭通常被认为是儿童或青春期少年出现反社会行为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张雅琳说,案例中两名服刑罪犯原生家庭的教养情况也可以印证这一观点。

在她看来,预防犯罪,家庭是第一道防线。对此,她建议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首先要注重自身修养、提升道德和法治素养,建立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不要扮演权威者,而是与孩子一起成长,用律己正己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和教育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其次,她建议多用肯定、支持、鼓励的管教模式,用温暖、真诚、宽容的亲情来教导孩子,建立孩子自尊自信。“现在都说内卷,但家长在重视孩子学习成绩同时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变化,要经常观察、了解孩子,对不良行为要及时发现、劝导和预防矫治。”张雅琳还建议家长采取得当的教育方法,不要一味过分溺爱、纵容、姑息孩子,要学会引导和理解,让孩子学会感恩、自立和做人。“对于犯错和失足的孩子,家长更应给以温暖,绝不可弃而不管,放任自流。”张雅琳说。

(文中人物除民警外均系化名)

编辑:贾知若   校对:王先静   审核:周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