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变紫就是“厄运征兆”?邻水警方揭穿骗局

  
2025-10-27 16:50:47
     

清水变紫并非厄运降临,只是一场利用化学原理精心设计的骗局。

一纸“免费体验明目保健贴”的广告,吸引了四川邻水县两河镇荆兴街不少老年人的注意。2025年10月20日上午,毛某与雷某在一面点门口摆开阵势,一场利用化学原理包装迷信谎言的骗局就此上演。

他们让老人敷上眼贴,讲述“消灾”故事,让老人在一元纸币上画符号建立“仪式感”,然后趁机在部分老人的纸币上涂抹高锰酸钾粉末。

当老人向清水吹气“完成仪式”,再将纸币放入水中时,高锰酸钾遇水瞬间变成紫色,这被谎称为“厄运征兆”。

骗局拆解:当化学反变成迷信道具

在邻水县发生的这起案件中,骗子们采用了一套精心设计的四步剧本,环环相扣,精准瞄准老年人的心理弱点。

引流铺垫阶段,他们以“免费体验明目保健贴”为诱饵,专门吸引对健康需求高、防范意识弱的老年群体。

类似伎俩在近年来全国多地频现,在重庆黔江区,一名女子同样通过赠送银色戒指、金色手镯、菩萨挂件、膏药等小礼品吸引老年人围观。


迷信造势环节,骗子们讲述“消灾”故事,让老人在一元纸币上画符号,初步建立“仪式感”。这种心理暗示手段在迷信诈骗中十分常见。

化学造假是整个骗局的核心技术环节。毛某与雷某使用的高锰酸钾遇水变色的化学特性,被包装成了“感知厄运”的超自然现象。

类似的化学骗局还有多种变体,在浙江金华、宁波、椒江等地发生的诈骗案件中,骗子使用高锰酸钾溶液让受害人手心发黑,再用魔术纸制造冒烟效果,谎称是“体内湿气、毒气排出来了”。

敛财收尾阶段,骗子以“厄运缠身需破财消灾”为说辞,诱导老人掏钱化解“危机”。在邻水的案件中,两名老人分别被骗600元和300元,共计900元。

心理剖析:骗子为何屡屡得手

从心理学角度看,此类骗局精准击中了老年群体的多个脆弱点。

对健康的焦虑是老年人最关心的议题。骗子们利用免费保健品、药品体验作为诱饵,正是抓住了老年人对健康问题的高度关注。

情感上的孤独感使得主动示好、热情关怀的骗子更容易获得老年人的信任。骗子往往通过嘘寒问暖建立情感联系,然后再实施诈骗。

当老人被“厄运”的说辞引发恐惧情绪时,认知判断能力会自然下降,难以理性分辨骗局本质。

一位参与社区反诈活动的张阿姨曾提出疑问:“为什么聪明人也会被骗?”邻水县公安局辖区民警钟警官精准指出:“人人都有秘密,害怕秘密被揭穿,正是骗子利用的心理弱点。”

科学揭秘:化学反应背后的真相

高锰酸钾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其在医学上主要用于外用消毒,如感染性皮肤病治疗或毒物中毒洗胃等。

高锰酸钾遇水显色是纯粹的化学特性,与“吉凶祸福”毫无关联。

高锰酸钾(KMnO₄)是一种强氧化剂,当其溶于水时,会解离出锰酸根离子(MnO₄⁻),使水呈现明显的紫红色。

类似的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其实很常见——例如维生素C的还原性即可使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在重庆黔江区的案件中,一名女子正是利用了这一化学原理:她先往水中加入高锰酸钾使水变红,谎称老人家中必有灾祸;当老人相信后,再悄悄加入维生素C让水由红变回透明,以此称灾祸已祛除。

整治措施: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面对层出不穷的化学骗局,警方持续加大打击力度。

在邻水县案件中,接警后,邻水县袁市派出所在王家派出所协助下迅速展开调查,成功抓获毛某与雷某两名违法行为人。目前,二人已被依法行政拘留,被骗的900元钱款已全数追回并返还给受害人。


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案件层出不穷,诈骗手段不断翻新。除了这种传统的街头迷信诈骗,近年来,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封建迷信诈骗的新型犯罪也在兴起。

防骗指南:构筑银发反诈防火墙

为保护老年群体免受此类诈骗侵害,多个部门和社会组织正在采取行动。

街头“算命”“消灾”多为陷阱,任何以“转运”“祛祸”名义索要钱财的行为均属诈骗。

社区反诈活动正通过创新形式提升老年人防骗能力。如新围社区开展的“银盾茶话会”,通过案例讲解、情景模拟互动等方式,提升社区老年人的反诈防骗能力。

邻水县公安局则通过“理论+情景模拟”互动模式,设置“诈骗情景模拟体验区”,由志愿者扮演诈骗分子,模拟“保健品推销”“中奖通知”“亲友急用钱”等多类常见场景。

专家建议,老年人面对“免费体验”“健康保健”等噱头需保持警惕,建立“延迟决策”习惯,遇到可疑情况先与家人沟通,避免冲动行事。

家属在劝说老人时,可采用“信息嫁接”方式,用身边实例替代强硬反驳,减少老人的心理抗拒,帮助其打破信息闭塞状态。

(李艳逸 包伟 文/图)

编辑:贾知若   校对:何盈巧   审核: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