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打卡”318:当山水遇见法律,这群孩子在旅程中种下法治种子

  
2025-10-23 16:32:12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杨棕贤

国道318线被誉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飞仙关打卡点既是川藏交通要冲的历史见证,也是往来游客驻足休憩的文化地标。10月22日,雅安市芦山县法院立足区位优势,将法治宣传阵地延伸至这一“流量入口”,邀请20余名师生开展法治“打卡”318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的多元形式,将法律知识融入历史人文与自然风光之中,为孩子们送上了一堂别样的“法治课”。


把法治“嵌”进山水:用旅行日常讲“有用的法”

活动现场,芦山法院结合未成年人常见法律问题,专门定制了沉浸式的普法课程,将《旅游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融入孩子们的真实体验。

从318线的历史岁月到今天的飞速发展,从“在旅游时被强制购买高价物品该怎么办?”到“消费纠纷留小票”,从“在景区游玩时与家人走散”到“未成年同伴受伤的应急处理”。一个个贴近318“烟火气”的问题引发孩子们热烈讨论,法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孩子们明辨是非、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毕竟,法律越“接地气”,越能钻进心里。


让法律“活”起来:趣味互动里的“法治游戏”

为激发参与热情,活动还加入“特别策划”。在“法律知识趣味问答”中,孩子们通过抢答“景区刻字会面临什么处罚?”“银行卡、电话卡是否能借给别人”等问题赢取法治文创纪念品,在轻松氛围中巩固所学;在“模拟旅游法庭”微体验里,孩子们扮演调解员、游客与商家,一起参与纠纷调解过程,在角色扮演中感受司法的严谨与温度;在“法治拼图”上,孩子们齐心协力拼出“未成年人保护”的崭新模式,每一块拼图都象征着家庭、学校、社会、司法等多方守护力量。这一刻,孩子们对权利与保护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将身份“转”过来:从“听法者”到“传法者”

最受孩子欢迎的是“小小法治宣讲员”实践。他们佩戴上专属标识,在法官指导下,以“小导游”身份向“游客”宣传“在国道自驾骑行的小tips”“识别电信网络诈骗的小妙招”等实用知识。

“阿姨,这里车流量大,骑车要佩戴好安全装备哦!”“叔叔,遇到兼职刷单、退款转账一定要先核实!”稚嫩而认真的宣讲声,成为打卡点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是活动最动人的闭环,孩子们从“受教者”变成“传播者”,从“被动听”变“主动讲”。当第一句“谢谢”传来,法治的种子已经从“输入”变成了“输出”。


将法治作为旅行的“底色”:让普法与文旅同频共振

此次活动创新将法治教育与国道318线文旅资源相结合,既是芦山法院“文旅+法治”模式的生动实践,也是推动“法旅融合”的一次有益尝试。飞仙关打卡点作为川藏线上的重要节点,每年吸引大量游客驻足,法院在此开展未成年人普法,既借助了人流优势扩大宣传覆盖面,又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游客关注法治文化,当孩子们开展宣讲时,不少现场游客也主动加入实践活动,与孩子们开展互动,现场普法氛围愈发浓厚。充分诠释了“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也为文旅产业健康发展注入法治底色。

法治最好的模样,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悄然种在孩子心中的那颗法治种子;普法的核心,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让法律真正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化作可感、可触、可传播的力量。当法治的种子随着318国道的清风飘向远方,这方山水之间,便悄然架起了一座连接法治与成长的桥梁,让更多人在行走中感受法治的温度与光芒。

编辑:夏修露   校对:何盈巧   审核: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