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庄严的国徽下,在激烈的法庭辩论中,有这样一群人。他(她)们可能是身边的教师、记者,可能是社区干部或退休职工。当他(她)们走下各自的工作岗位,坐上神圣的审判席,便有了第二重身份——人民陪审员。
走进法庭,李琴不由攥紧了手中的笔记本,作为成都市双流区实验小学的一名人民教师,她在八年前多了第二重身份即人民陪审员,而这次庭审,是她参与审理的第27起案件,却也是她最不愿面对的一类案件——未成年人犯罪案。
被告席上,那个叫小凯的16岁男孩,瘦得像根秋日里的芦苇。他始终低着头,脖颈弯出一道倔强又脆弱的弧线,双手死死攥着,指节泛出青白。当法庭核实身份信息喊到他的名字时,他才抬起头,脸色苍白,眼神中透着懵懂无知和紧张惶恐。这一刻,李琴心中剧烈撕扯,眼前这个身材单薄的少年,与公诉人卷宗里“多次参与电信诈骗”的“问题少年”怎么也无法让人联想到一起。
“2023年5月,小凯在某小区架设GOIP设备,为上家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提供远程拨号服务,导致受害者被诈骗174918元……”对公诉人宣读的起诉书,小凯只用微不可闻的“是”或“没有”来回应。冰冷的犯罪事实,与他单薄的身影、惶恐的眼神,形成刺目的反差。
“你具体是怎么做的?”主审法官声音平稳。“用两个手机,插上一条线,然后就不用管了,他们自己聊”,小凯小声说着。
“你知道你的上家在做什么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法官追问。“他们具体说些什么我其实并不清楚,我只是把两个手机连在一起,有时插线,我就完全听不到。有时没有插线,就把两个听筒放在一起,隐约听到些,感觉是不好的事,但是想到与我无关,就没有在意。因为我没有上学,也没有工作,没有钱,这样很轻松还能有钱赚……”他的声音越来越小,却像重锤般敲在李琴心上。
合议庭评议室里,气氛凝重。法官梳理完证据,语气严谨:“案件事实清楚,涉案金额巨大,社会影响恶劣。考虑到被告人系未成年人,且有坦白情节,依法可从轻处罚,但必须体现法律的惩戒功能。”另一位人民陪审员叹气:“这么小的孩子走歪路,可惜了,可受害者的损失和痛苦,也是实实在在的。”
轮到李琴发言了。她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卷宗上的174918元,再抬头时,声音温和却坚定:“法官,我完全认同法律的严肃性,也必须为受害者讨回公道。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恳请合议庭在量刑时,能关注到这个案件背后的三个‘缺失’。”她顿了顿,一字一句说道:“第一,是认知的缺失。小凯或许到现在都不懂,自己‘连两根线’的行为与远方的受害者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因果关系,更不知道‘线’连向的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第二,是引导的缺失。16岁的孩子,父母离异,母亲远嫁,父亲忙于打工,无暇顾及其生活及教育,辍学在家的他,面对‘轻松赚钱’的诱惑,没人拉他一把,告诉他那是深渊。第三,是归属感的缺失。他在学校找不到位置,家里得不到关注,诈骗分子给点‘甜头’,他就轻易交出了自己的判断力。”
李琴的眼中闪烁着教师的敏锐与痛心,“我们的裁判,如果只停留在惩罚层面,那么刑期结束后,他可能还是那个迷茫的少年,甚至彻底沉沦。但如果我们能在依法判决的同时,为他量身定制一套帮教方案,帮助他完成义务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或许我们能真正挽救这个孩子。”
李琴的话在合议室内回荡,最终,合议庭经过再次评议,充分采纳了她的意见。法官指尖轻敲卷宗:“李老师说到了要害。法律惩戒不可或缺,但针对未成年人的特殊性,教育挽救更是题中之义。我们将据此形成判决与帮教方案。”
再次开庭,法槌落下,声音清脆而决绝。法院依法判处小凯有期徒刑一年两个月,缓刑一年六个月。然而,真正关键的,是法官随后宣读的那份沉甸甸的《帮教令》:缓刑期内,小凯必须进入指定的职业学校,完成相关职业技能培训,获得立足社会的一技之长;责令其父签署《监护承诺书》,调整工作模式,保证有效的亲子陪伴与沟通;法院将联合社区不定期回访。
宣判时,法官看向小凯,语重心长,“小凯,未成年人的身份不是护身符,犯错照样要担责。这份判决,既是对你过往错误的清算,更是社会对你未来人生的郑重投资。也请你放下思想包袱,这份记录会封存,不影响你以后参军、求学,但它也是‘沉睡的魔咒’,一旦再次违法,将会加重处罚。希望你接下来能用行动,搭建通往光明的桥。”
小凯紧咬嘴唇,用力点头,眼眶泛红。这一次,那眼神里除了惶恐,还多了一丝微光。
走出法庭,李琴的心并未完全放下。她知道,判决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在于漫长的帮教与回归。同时,作为一名教育者,她思考着如何让更多的“小凯”在歧路之前就被照亮。
操场上,孩子们正在奔跑嬉戏。八年的陪审员生涯,让她深知,法治的根基,不只在庭堂之上的公正裁决,更在判决后,如何将法律的理性与社会的温情无缝衔接。她想起近期筹备的“网络安全与法律”主题班会,决定将小凯的故事变成一剂“法治的疫苗”,不仅要告诉孩子们“法不可违”,更要让他们理解“为什么不可违”,以及当诱惑来临时的“如何不去违”。这不仅是简单的普法,更是在孩子们的心田提前筑起一道理性的堤坝。
她清楚,案件的审结远非终点,真正的考验是在判决之后,家庭、学校、社区能否编织一张柔韧而坚固的网,托住那些失足的少年。而她,愿做这张网里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
“我是老师,也是‘不穿法袍的法官’。未来,我会带着这双重身份,一直走下去。”李琴坚定说道。在她心中,每一次法槌落下,都不是结束,而是点亮心灯的开始——这光芒始于法庭,照进社会,最终要抵达的,是迷途青春的最深处。
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