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彬羽 曾可嘉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俞阳
暑假期间,青少年上网时间大幅增加,网络诈骗犯罪分子也趁机“上线”,频繁通过游戏福利、追星活动、票务交易、航班改签、兼职刷单等诱饵,对学生实施诈骗。日前,记者从德阳市公安局旌阳区分局了解到,近期,德阳已有多名学生遭遇不同类型的电信网络诈骗,部分家庭财产蒙受较大损失,旌阳公安反诈中心民警特别梳理出几起德阳学生和家长近期遭遇的电信网络诈骗典型案例,提醒广大青少年及家长暑期务必提高警惕,增强反诈意识。
案例一:扫码领皮肤被骗数万元
今年7月,德阳市区一名中学生小王在使用家长手机浏览网页时,点击了一则“扫码免费领取游戏皮肤”的广告链接,并添加了对方QQ。对方冒充“游戏客服”引导其下载屏幕共享软件,趁机获取了家长手机中微信、银行卡等账户信息,最终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数万元。
案例二:追星群内被“律师”与“民警”轮番恐吓
德阳某校学生小婷在刷短视频时加入了一个“明星签名群”,群主为其P图合成了与明星的“合影”,随后便有一名自称“律师”的人员称其行为涉嫌侵权,公安机关将介入调查。不久后,小婷接到一名“民警”QQ好友申请,在“调查”过程中,被要求使用屏幕共享配合操作,导致其父母账户资金被转走。
案例三:私下购票被骗上万元
德阳某校学生小吉通过网络联系上一名自称有“内部票源”的“黄牛”,多次转账支付订票款、保证金等费用,总计损失超万元,待其追问购票进度时,对方已将其拉黑。
案例四:航班改签“高额赔偿”竟是陷阱
学生家长王女士接到冒充“民航局工作人员”的电话,称其所订航班因故障需改签,并可获赔偿。王女士按对方要求提供银行卡信息、下载软件配合“身份确认”,在短时间内银行卡资金被转走。
案例五:刷单“高佣金”实为诈骗陷阱
德阳某校学生张某在网上看到一则“点赞返佣送礼品”广告,扫码下载App后完成了几笔小额任务并成功提现。随后,其信以为真,投入上万元参与高额任务,结果平台提现功能关闭,客服失联。
警方提醒:
暑假期间,未成年人电信诈骗受害率显著上升,主要原因在于青少年社会经验不足,辨识能力较弱,容易受到高额回报、明星诱惑、紧张恐吓等心理操控影响。“家长应加强对子女的监管和沟通,引导其合理使用电子设备;不将支付密码、验证码、支付工具随意告知孩子;教育孩子不轻信‘免费领取’‘高额回报’‘明星合影’‘网络兼职’等网络诱惑;青少年如遇恐吓、威胁、金钱交易等可疑情况,应第一时间向家长或公安机关求助。”旌阳公安反诈中心民警黄永豪表示,如不慎被骗,请立即拨打报警电话110或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进行举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