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护航千里外 他乡亦有“娘家人”泸州市创新设立驻异地法律服务保障工作站

  
2025-07-02 10:59:46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陈博

在长三角经济中心的浙江宁波和“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云南昆明,泸州市的创新实践正在为异地打拼的“泸州人”织就一张坚实的法治保障网。

今年以来,泸州市立足160余万外出务工群体和3000余家异地泸州商会会员企业的实际需求,统筹政法、信访等多方力量,创新设立驻异地法律服务保障工作站,以“跨区域保障、全链条服务”的法治实践新路径,为异地泸州人提供精准、高效的法律服务。

锚定“三重价值”筑牢根基

“这既是顺应发展需求、回应民生所盼的‘暖心之举’,也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破题之术’,更是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护航之策’。”泸州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工作站锚定的“三重价值”建设,不仅解决了异地泸州人的急难愁盼,还探索出一条“以法治促和谐、以服务促发展”的新路径。

首先是民生价值,针对在外务工人员和泸商面临的劳资纠纷、合同争议、经营风险等痛点,搭建“身边法律服务驿站”,让在外游子感受家乡温度。再是治理创新价值,以驻异地农民工党委、商会为纽带,整合政法、信访、商会等资源,构建“党委统筹、部门联动、商企协同”的异地治理体系,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主动作为新动能。最后是护航经济发展的价值,各工作站将为泸商(企)提供法治体检、合同审查、风险评估、仲裁援助等专业支持,助力防范经营风险,夯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法治基础。

“双向赋能”守护务工者权益

4月27日,泸州市首个驻异地法律服务保障工作站在浙江宁波挂牌试行。宁波作为长三角经济中心和泸州务工经商聚集地,承载着10万余名泸州人的奋斗梦想。然而,异地维权难、法律咨询不便等问题长期困扰着这一群体。

泸州市创新推出“双向赋能”机制:前端由工作站提供即时服务,泸州后方远程指导,实现高效响应;后端通过动态反馈与本地精准施策,形成信息互通、治理闭环的协作模式。运行以来,宁波工作站已为泸州籍务工人员和150余家商企提供法律支持,成功化解维权案件3起,挽回经济损失15万余元,受理民生领域疑难问题20余件。

这一模式不仅验证了“异地服务+双向协同”的实践价值,更让在外打拼的泸州人感受到了家乡的法治温度。


泸州市驻宁波法律服务保障工作站维权服务工作视频会

打造“10+X”个性化解忧服务

6月22日,第二站驻云南昆明工作站正式挂牌。昆明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与泸州商贸物流互补性强,是泸州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枢纽。昆明工作站秉承“集约高效、减负便民”理念,结合当地实际推出“10+X”个性化服务清单,涵盖民生咨询、纠纷调处、权益维护等多元化内容,并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推动矛盾问题“化解在早、处置在小”。


召开法治服务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暨在昆泸州籍企业家座谈会

昆明工作站的设立,标志着泸州市驻异地法律服务从“试点探索”迈向“扩面提质”新阶段。当地务工人员和企业家纷纷表示,工作站的成立让他们在异乡有了“主心骨”,再也不用为法律问题“跑断腿”。

编辑:谢梦吟   校对:何盈巧   审核:刘祥玖 吴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