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作 张伟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唐万贵
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根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则是守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首道屏障”。今年以来,攀枝花市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突破口,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全省率先构建起市、县、乡三级协同联动的治理体系。通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创新打造“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化解”的多元解纷体系,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截至2025年6月,攀枝花市三级综治中心已累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5024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8.3%,真正实现了矛盾纠纷“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有力筑牢了平安建设的前沿阵地。随着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不断深入推进,“有矛盾纠纷,找综治中心”的理念已在攀枝花深入人心,成为群众解决问题的首要选择。
走进攀枝花市治综中心,“解纷止争化干戈为玉帛,凝心聚力筑和谐奔共富”“有矛盾纠纷,找综治中心”“只进一扇门,即解万般事”的宣传标语赫然入目,以简洁有力的话语传递着为民服务的宗旨。这些朗朗上口的标语背后,是一套覆盖全流程、联动各领域的严密解纷机制,以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服务架构,织就守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实网络,彰显着攀枝花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温度。
整合资源强基础,构建“一站式”解纷平台
高位推动,打造治理“新引擎”。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纳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2025年度重点改革事项,成立由市委政法委牵头,政法、信访、司法等28个部门参与的专项工作组,制定《攀枝花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方案》,明确“9月底前完成市、县、乡三级全覆盖”的攻坚目标。市级层面新增副县级领导职数1名、事业编制3个,县级综治中心全部配备专职主任,形成“党委领导、政法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资源聚合,实现服务“零距离”。针对传统调解力量分散、群众“多头跑”的痛点,攀枝花市整合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人民调解、公共法律服务等6大平台资源,推行“常驻+轮驻+随叫随驻”模式。目前,全市341个人民调解组织、179名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常态化入驻,住建、卫健等17个行业部门轮值办公,孵化“医调委”“花城联姐”等特色调解组织19个,组建涵盖医疗、法律等领域的920人专家库,发展专职调解员870人、兼职调解员5981人,着力破解力量散、群众“多头跑”等问题,真正实现了矛盾纠纷“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米易县白坡彝族乡通过“乡综治中心+多部门联调”,3天内化解30户土地流转纠纷,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健全机制促规范,畅通矛盾化解“主渠道”
流程再造,构建闭环管理体系。攀枝花市建立以综治中心为枢纽的矛盾纠纷综合化解机制,横向明确法院、公安等部门职责,细化诉调、检调、公调、访调对接流程;纵向规范市、县、乡三级指挥调度、分析研判、分流督办机制。创新“群众下单、中心派单、部门接单”的“三单处置”模式,将咨询接待、司法确认等9项流程纳入全链条管理。攀枝花市东区某小区物业纠纷中,综治中心通过“三单处置”模式,24小时内协调住建、社区、律师介入,一周内达成调解协议,群众满意度达100%。
制度保障,强化责任刚性约束。攀枝花市推行“提示函、警示函、督导函”三级督导问责机制,对履职不力的7个单位下发“督导函”,倒逼责任落实。建立重大案件联动会商、复杂案件回访和调解协议失信惩戒制度,引入法官全程参与调解,实现“人民调解+现场司法确认”无缝衔接。2025年以来,全市449件纠纷通过司法确认赋予法律效力,对1起失信行为实施惩戒,有效维护了调解权威性和公信力。
数字赋能提质效,打造智慧治理“新样板”
一码通办,实现全程可视可控。作为全省社会治理风险防控智能化试点,攀枝花市创新推出“矛盾纠纷码”,对每起案件赋码管理,实现所有案件全域可视、全程跟踪、全链化解,让老百姓“尽在掌握、不再烦心”。群众通过扫码可实时查询办理进度、评价服务质量,工作人员依托系统实现纠纷分类分流、智能派单、跟踪督办。炳草岗街道居民陈大姐反映的油烟扰民问题,从受理到整改仅用72小时,各环节处理情况通过“矛盾纠纷码”一目了然。数据显示,全市矛盾纠纷化解数年均上升7.7%、化解反复率下降31.5%。
数据共享,提升风险预警能力。依托综治中心指挥调度平台,攀枝花市整合公安、信访等53个部门数据资源,接入2万多路公共安全视频,构建“一屏观全城、一网管全域”的智慧治理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矛盾隐患,今年1-5月,全市通过风险研判确定重点管控人员503人、重大矛盾纠纷52件,全部落实“一人一策”管控措施,有效防范风险升级。
深耕基层创品牌,绘就共建共治“同心圆”
攀枝花市在深入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中,创新推动各区(县)因地制宜、守正创新,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具有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共同绘就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同心圆”。
在综治中心统筹协调下,攀枝花市东区创新构建“党工委+双中心+调解室”的“铁三角”调解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网格员、“治理能人”的先锋作用,将“铁三角”工作室打造成为收集民意、排查隐患、化解矛盾的前沿阵地。依托综治中心的资源调度与流程规范,东区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有效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筑牢稳定根基。
攀枝花市西区则依托综治中心的体系支撑,全力织密织牢基层调解网络,建成39个“三说会堂”(即群众说事、干部说理、法官说法)调解站点,实现全域覆盖、多点延伸。在综治中心的机制指导下,西区组建专业化调解队伍,规范化工作流程,累计化解矛盾纠纷2366件,调解成功率达99.3%,妥善处置45件疑难复杂案件,实现“三上升三下降”的良好成效,擦亮基层治理的西区品牌。
攀枝花市仁和区在综治中心协调联动机制的助力下,于啊喇彝族乡创新推出“1+1+N”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模式(即“老倌说事+老奶办事+N支队伍干事”),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针对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等多发矛盾,通过综治中心资源调配与流程督导,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走出一条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子。
米易县以综治中心为核心枢纽,打造“一街一中心一平台”基层治理新模式。以法治服务一条街为中枢,以全响应智慧平台为支撑,推动法治服务集成化、矛盾化解高效化、社会治理智能化。在综治中心统一指挥下,米易县实现群众办事“一街通办”、矛盾纠纷“一站化解”、社会治理“一网统管”,绘就和合善治新图景。
盐边县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机制,创新推行遵法评理制度。依托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全县建立88个遵法评理会,选聘1749名遵法评理员,实现村(社区)全覆盖。通过综治中心的业务指导与考核监督,以群众自治方式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
攀枝花各区(县)在综治中心引领下开展的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是对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诠释,也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共同谱写了攀枝花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篇章。
如今,攀枝花市三级综治中心已成为平安建设的“桥头堡”、群众信赖的“解忧站”。下一步,该市将持续深化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动资源再整合、机制再优化、服务再升级,为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贡献政法力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四川贡献“攀枝花经验”。
攀枝花这座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正以综治中心为支点,将平安建设的触角延伸至每个角落。从整合资源的“物理聚合”到机制创新的“化学反应”,从数字赋能的“技术突破”到群众参与的“共治生态”,攀枝花的实践证明: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制度设计的“顶天”智慧,更需要扎根泥土的“立地”功夫。当每个纠纷都能在“一扇门”里化解,当每个诉求都能被“一码”追踪,平安建设的前沿阵地便成了共同富裕的基石。在这里,法治的阳光温暖着每一个寻求正义的心灵,也照亮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