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周夕又
成都金牛公安沙河源派出所社区警校自揭牌以来,以“警社共治”课堂为载体,紧扣“警社联动创平安,共享共治新枫桥”理念,面对企业、学校、居民等不同群体,开展的丰富多样社区警校互动活动。近日,“社区警校”课堂再次走进辖区大型建筑市场,开展“精准式问诊”反诈宣传活动,为辖区企业商户开出一张张反诈“平安方”。
“望”企业病结:研析诈骗类型,拆解盲目自信
“两口子就隔着一扇门,骗子冒充丈夫发消息要100万货款,妻子想都没想就转了账……”“骗子冒充老板合作商催财务打款,财务慌慌张张就汇款200万……”社区警校讲师胡晓宇用辖区真实案例开场,面对商家“我不可能被骗”的自信式反问,揭穿“冒充公司老板转账”“合同诈骗”两类占比超60%的高发骗局。这些如中医诊脉时发现的“沉脉”,暴露出企业防范意识薄弱的深层症结。
“闻”骗局脉象:解读诈骗话术,把准作案规律
沙河源派出所执法办案队民警赖毅在活动中,化身“反诈老中医”,带商家细品诈骗“病理特征”:骗子常伪装成熟人语气制造紧急情境,利用企业追求效率的“体质弱点”突破防线。通过解剖某公司财务遭遇的“虚假商务合作”骗局,分享了转账前“三问三查”的防诈要诀——问事由是否反常、支付流程是否合规、通讯方式是否异常;查账户流水、查通讯记录、查审批留痕。
“以前总觉得诈骗离自己很远,现在知道每个环节都可能藏陷阱。”在“问诊”式剖析下,商家王女士对诈骗分子可能埋藏的“病理诱因”茅塞顿开。
“问”治理良策:搭建警企“会诊平台”,解开疑难杂症
“账户冻结怎么办?”“怎么区分合同纠纷和诈骗?”面对商户提问,沙河源派出所结对共建律师事务所的漆律师以某公司误入“代开发票”洗钱陷阱案为例,专业剖析司法实践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标准,如同中医“十问歌”般抽丝剥茧。
随后,沙河源派出所综合指挥室民警杨波现场演示账户解冻“急救三步法”:保持冷静、固定证据、求助警方,希望在最大限度减少群众损失。
“切”防控要害:开具机制“调理方”,筑牢长效免疫屏障
活动现场,印有24小时反诈热线的《警企联络卡》夹进企业台账,30份《财务防诈承诺书》在鲜红指印中筑牢责任防线。沙河源派出所所长黄建开出“固本培元方”,结合实战案例建议商家积极建立分级授权、交叉核验、留痕追溯的财务制度,警民通力合作筑牢反诈防火墙;派出所组建“反诈护航员”队伍,每周定期向易受骗商家和群体开展“平安体检”。
在这场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的“结合诊疗”中,沙河源派出所将生硬法条转化防诈体系,努力让“我不可能被骗”的盲目自信,转化为“我们不会被骗”的群体智慧,真正实现反诈防护与企业经营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