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宗盛 张敏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雍剑波
诈骗分子以“线上诱导+线下取现+网约车投递”为链条,编织出新型犯罪的“无影网”。5月9日,记者从武胜县法院获悉,周某明知是诈骗所得,仍通过上述方式为诈骗分子提供资金转移数次,最终被武胜县人民法院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
近日,武胜县居民谢某就遭遇一起精心设计的“刷单返利”骗局。谢某在收到快递后,发现盒内附有“扫码领取50元红包”的提示,便扫描二维码进入名为“京东拼拼”的虚假APP。
在假冒客服的诱导下,谢某参与了所谓的刷单返利活动。初期小额返利获取信任后,诈骗分子以“操作错误需修复账户”为由,要求谢某通过网约车运送现金至指定地点的方式支付大额款项。
由于前期确有返利到账,谢某便信以为真。周某则为诈骗分子提前寻找接收资金的位置,拟在该位置从网约车处接收现金并转移给诈骗分子,所幸网约车在运送过程中被公安拦截,周某被抓获。
周某明知是诈骗所得,仍通过上述方式为诈骗分子提供资金转移数次,最终被武胜县人民法院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
当指尖滑动屏幕的便捷成为日常,当网约车穿梭城市的效率融入生活,技术红利的背后,一场暗流涌动的“围猎”正悄然蔓延。诈骗分子以“线上诱导+线下取现+网约车投递”为链条,编织出新型犯罪的“无影网”——诈骗分子以“刷单返利”诱导受害人,谎称操作失误需补救,利用其愧疚心理骗取财物,并通过网约车转移赃物。
这种“远程操控、人钱分离”的模式,不仅让诈骗行为更隐蔽,更让普通人在浑然不觉中成为犯罪的一环。
武胜县法院法官解析诈骗模式:
近年来,诈骗分子的诈骗手段不断翻新,“线上诈骗+线下取现+网约车投递”的模式更为隐蔽,具体表现为:
1.诈骗分子以“刷单返现”“网络退课”等为诱饵,并向受害人发放小额佣金获取受害人信任;
2.让受害人下载APP并在平台上操作,随后以操作失误需要进行修复为由,利用被害人的愧疚弥补心理,要求被害人准备现金或者贵重物品进行补救;
3.通过“网约车”“邮寄”等不见面、不现身的方式运送并转移赃物。
法官提醒:致市民群众:不听信,凡是刷单赚钱的都是诈骗;不转账,凡是需要先交钱的都是诈骗;不点击,凡是陌生二维码、链接都是诈骗。
致网约车司机:如接单仅需运送现金、贵重物品的,请提高警惕,可能涉及电信诈骗,发现可疑情况请及时报警,不做诈骗的“工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