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三个原则,着力七大方面  眉山市持续推进美丽眉山建设

  
2025-05-08 18:26:13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熊勇

近期,眉山市政府印发《美丽眉山建设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对美丽眉山建设进行统筹谋划、系统推进。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总体把握了三个原则:

一是全面贯彻国、省、市部署要求。《规划》全面衔接《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美丽四川建设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等战略部署,确保美丽眉山任务内容对比国、省要求无遗漏、无偏差、无折扣,并在实施过程中结合眉山实际提出细化落实任务。同时,紧密结合了市级国土空间、国民经济发展等有关规划。

二是突出眉山特色、眉山实践。《规划》立足眉山资源禀赋、生态本底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扣“东坡故里、品质眉山”,科学谋划探索一条与三苏文化、东坡文化相融合的具有眉山特色的美丽城市建设路径,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维护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充分展现东坡文化之美、新兴经济之美、山水形胜之美、家园宜居之美,科学提出了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生态屏障协同区、成渝地区有特色优势的绿色低碳制造强市、物阜民丰的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三大战略定位”。按照“各美其美”的原则,围绕眉山天府新区、各县(区)不同的功能定位、自然条件,依托比较优势、挖掘城市内涵、凸显区域特色,以“绿”为底,分类打造“七彩眉山”。

三是注重衔接性和可操作性。《规划》在目标要求上,衔接国家安排,锚定两个节点,提出34项具体指标,明确到2027年和2035年的目标任务。在实现路径上,以建设美丽文化、美丽山林、美丽河湖、美丽产业、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体系等7个方面为载体,部署7个方面重大任务、7大专项行动。在体制机制上,突出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作用,全面落实党政属地主体责任,注重生态环境监管、激励奖励、人才培养、公众参与等机制建立。


《规划》共10章,约4万1千字,总体上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为前言和第一、二章,阐述了美丽眉山建设基础,分析了美丽眉山建设存在的问题与短板以及面临的形势与机遇,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科学提出了战略定位和建设目标。

第二板块为第三至第九章,为《规划》主体,明确了文化、生态、流域、经济、城市、乡村、机制等七个方面重点任务。

1.文化方面:感千载诗书之美,展现人文眉州古韵今风。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重要抓手,以文塑城,传承弘扬三苏文化、东坡文化,讲好眉山历史文化故事,激活眉山现代文化魅力,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加快融入巴蜀文旅走廊,让历史“活”起来,让文化“走”出去,让“人文第一州”焕发新活力。

2.生态方面:观群峰竞秀之美,描画最美桌山生灵图鉴。坚持以系统观念修复治理生态环境,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华西雨屏”带生物多样性,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让万物和谐共生的美丽眉山成为“介岷峨之间,为江山秀气所聚”的完美注脚。

3.流域方面:观千里蜀江之美,守护千湖之城水绿如蓝。以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坚持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两手发力,全面深化河湖长制,围绕岷江、青衣江、黑龙滩水库等重点江河湖库,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分批有序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再现苏东坡诗中“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之美景,勾勒出“人水和谐”的美丽幸福画卷。

4.经济方面:感新兴活力之美,打造绿色低碳制造强市。坚定“制造强市”首位战略,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立足眉山优势产业,优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推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推进绿色低碳美丽园区建设,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强化污染治理,培育绿色低碳新动能,促进“新”“质”澎湃,跑出发展的“眉山加速度”。

5.城市方面:感品质宜居之美,建设生机盎然烟火眉州。以建设锦绣天府公园名城为目标,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塑造美丽宜居魅力之城,推动城市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增强城市韧性,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复现苏东坡“东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悠然自得的生活场景。

6.乡村方面:观坤维上腴之美,描绘美田弥望如画丰景。坚决扛起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的使命担当,推进整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优质农业,以县域发展为重要切入点,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重现苏东坡诗中“坐于南轩,对修竹数百,野鸟数千”怡然乡居之境。

7.机制方面:感现代智治之美,合力共筑妆点多彩眉山。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为目标,健全美丽眉山建设责任体系,健全美丽眉山建设体制机制,凝聚美丽眉山建设全民力量,全面推进“美丽细胞”建设,营造创新高效、科学智慧、全民参与的建设氛围,共赴一场跨越千年的邀约,实现“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景。

第三板块为第十部分,从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实施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宣传引导、强化法治保障等五个方面,明确规划实施保障体系。

编辑:张晓雨   校对:何盈巧   审核:刘祥玖 吴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