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周夕又
在犯罪现场,痕迹,是隐藏的目击者。对于成都金牛公安刑警大队民警陈琛而言,这些“无声”的物证承担着决定性作用,是需要她拼尽全力去解开的破案密码。
15年来,她同时间赛跑、与寂寞相伴,奋战在刑事科学技术一线,先后从事现场勘验、指纹、声纹检验鉴定、技术管理等工作。在她心中,抽丝剥茧的分析,锲而不舍的追求,照耀她的不仅仅是科学的真理之光,还有来自于身上这身制服的使命与担当。
指纹·痕迹会说话
常规指纹,大约1平方厘米大小,即使放大也不过巴掌大小,只有注意力完全沉浸到痕迹物证上,才能看出每一个细小特征。
作为一名痕检检验副高级工程师,陈琛喜欢沉浸在一尺见方的操作台前,扎进浩瀚的微观世界,寻找那些隐藏着真相的微小宝藏。
“让证据说话”,这是她从事刑事技术多年的座右铭。
2020年11月,在她侦办的一起故意伤人案中,案发现场几乎被破坏,检材多达70余处,需甄别指纹信息30余份。陈琛和同事连夜比对指纹形态、纹线流向等细节特征,艰难剥离出有效指纹20余份。
一枚指纹上的特征,少则几十,多则上百,工作量极大。“要相信电脑,却不能迷信电脑。”在电脑比对基础上,经过两天两夜鏖战,她凭借“眼力”,从近千枚指纹中比对筛选,成功比中5名犯罪嫌疑人,为该案成功侦破提供强有力的关键证据。
2023年1月,辖区发生一起损失财物25万余元的入室盗窃案,现勘民警在现场提取的指纹未具备足够比对条件。她主动要求和现勘民警一起复勘现场,在进出口损坏玻璃一角成功提取指纹数枚,对该指纹进行分析、比对后,突出嫌疑人张某,派出所迅速将嫌疑人抓获,追缴回大量赃款。
15年来,陈琛累计检验鉴定指纹2528份,成功破案735起,比中犯罪嫌疑人487人,破获多起重特大案件,被各大新闻媒体誉为“青年指纹专家”。2024年10月,她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的《追影宝》科技创新项目,获得2024年度四川公安基层技术革新专项活动暨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声纹·科技为正义服务
随着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陈琛内心一直有一种不安——与科技相关的工作,就一定需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每当面对这些高负荷的工作,她总在想,“如何让科技手段更好地发挥作用,为案件进行有效支撑?”
2021年,陈琛主动请缨,担负起分局刑事科学技术室声纹领域从无到有的学习和建设工作。
她通过参加公安部、省厅组织的培训班,代表分局、市局参加省厅组织的声纹会战专班以战代训,在学习和实战中快速提升专业技能,成为全省第一批声纹鉴定专业人员。2023年年初,金牛分局建成四川省首家区县级声纹实验室。
2024年11月,派出所抓获一名组织卖淫案嫌疑人,嫌疑人具有高度反侦察意识,其使用的工作微信非实名注册,被抓获时涉案手机也早已丢弃,其接受审讯时拒不承认违法犯罪事实。派出所只能将唯一物证——涉案微信语音,送至陈琛处和嫌疑人作比对鉴定。
在采集嫌疑人比对样本时,嫌疑人高度伪装,导致检材和样本差异巨大,无法比对。为了破局,陈琛先指导派出所调整样本文字材料,对嫌疑人进行反复多次采样,消磨嫌疑人的对抗意志;后对采集回的数小时样本逐一辩听,排除其大量刻意伪装特征,抓取其不经意表现出的个别正常发音音节,与检材音节逐一比对。
通过数天艰难奋战,终于认定该微信语音发音人是嫌疑人本人,这一突破成为案件定罪的关键性证据。
以精益求精的细心结合水滴石穿的韧劲,2023年至2024年,陈琛通过声纹比中电诈案嫌疑人30余人,出具声纹鉴定书5份,位列全市前列;2021年、2022年她作为金牛参赛队一员,参加成都市总工会和市局举办的新型案件现勘技能大比武,获得团体2021年全市第二名、2022年全市第一名的成绩;2024年她代表分局参加全市百万职工技能大比武,获得声纹专业个人全市第一名。
“过去,指纹、足迹、毛发是现场勘查的关键指向,现在随着时代和检验技术的发展,影像、声音、电子数据也能为我们侦破案件提供关键支撑。”
经历着刑事技术翻天覆地变化的阶段,陈琛在赞叹科学发展的同时,也深知刑侦民警的责任依然任重而道远。
钻研·攻克疑难案件
研究生期间,陈琛学习了应用心理学专业,并取得“婚姻家庭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同时还参加了公安部组织的心理测试业务培训。
2019年,辖区一位疑似被强奸的未成年人完全无法与人(包括其家人、老师)沟通。陈琛应用心理学知识,在10余页笔记上用画画、写字的方式陪伴女孩,女孩用零碎的词语和抽象的图画将自己遭受的经历一一道来。陈琛通过这些内容,成功帮助女孩建立起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最终让沉默的她“开口”,为案件办理提供关键证词。
除了帮助受害人,在日常工作中,陈琛还将刑侦知识同心理学知识结合起来,服务分局疑难、重特大案件侦破工作,通过对嫌疑人、受害人进行心理分析,找到作案动机,突出破案线索。
“心理工作能够拨开谎言迷雾,直击犯罪心灵。”她应用心理学专业与形形色色的犯罪分子斗智斗勇,凭借着对微表情、心理波动的精准洞察,让不少疑难案件拨云见日。
她先后参与“3.15公交车杀人案”“天回未成年校内强奸案”“未成年纵火杀双亲案”等案件,研判、剖析犯罪嫌疑人作案心理活动,为案件的侦破、案情的深入分析、同类案件的研判,提供心理学支撑。
15年如一日,陈琛用默默的奉献、忘我的付出,让正义之花悄然绽放,将现代科技手段与刑事技术完美融合。
她秉持刑事技术民警的工匠精神,用耐心和细心去“雕琢”每一起案件,也收获了自己的荣誉——个人三等功1次,个人嘉奖6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3次,“优秀公务员”4次,“优秀党务工作者”1次;2024年3月被四川省公安厅、四川省妇女联合会评为“全省成绩突出女民警”,2024年12月荣获成都市五一劳动奖章。
那些现场勘验的酷暑难耐、风雨无惧,那些在实验室的争分夺秒、通宵达旦,那些在电脑前主动学习、熬红了眼的过往,于陈琛而言,都是日常工作中的一片普通砖瓦。
成为警察的这15年,她总会想起自己梦想的起点、想到群众的期盼和正义的伸张——
那就是刑事科学技术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