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我收到锦旗啦!”——营门口派出所的师徒故事

  
2025-05-07 16:09:22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周夕又

“师父!群众又给我送锦旗来了!”潘耀弘举着锦旗冲进办公室,脸上还带着处警归来未干的汗珠。老民警王聪豪从案件卷宗里抬起头,眼角的笑纹里藏着欣慰:“臭小子,现在知道办案的滋味了吧?”

这是营门口派出所最普通的清晨。在这个成都老城区的派出所里,25岁的新警潘耀弘和44岁的师父王聪豪,正在书写着属于两代警察的传承故事。

那日凌晨的高架桥下,师徒俩设卡盘查。“警官,我真是送外卖的!”电动车驾驶员眼神闪烁。潘耀弘正要放行,老王突然按住他肩膀:“等等,你看他外卖箱……”箱底露出的电缆线头,最终牵出一个盗窃团伙。回所路上,老王喝着茶说:“办案就像吃火锅,得会捞真料。”

最让小潘难忘的是上个月的电瓶车案。失主叶大爷急得直跺脚:“我接孙子的车啊!”监控室里,老王教他“三看”秘诀:看衣着特征、看行走(骑行)姿态、看时间差。六个小时后,他们堵住嫌疑人并找到被盗电瓶车时,对方还一脸懵。“师父,您这眼睛比天网还毒!”小潘给师父泡茶时,悄悄在杯子里多加了一把枸杞。

相女士送来锦旗的那天,老王故意迟露面了一会。锦旗上,“潘警官效率一流”一句话晃得潘耀弘眼眶发热。他想起三天前相女士着急来报警说公文包丢失,师父王聪豪给他讲的话:“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就是我们的出警信号。”这一刻,小潘仿佛成长了很多。

如今在营门口街头,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老民警背着手慢慢走,年轻警官拿着笔记本边听边写小跑跟着,两人的影子在梧桐树下渐渐重合。有群众打趣:“王警官,带徒弟比带儿子还上心啊!”"老王总是笑笑:“警察这个行当,不就是一代人点灯,一代人传火嘛。”

新的一天来临,一缕阳光照进派出所。小潘整理着新接的报案材料,忽然抬头:“师父,您说咱们这算不算那个词...蓝盾传承?”老王把老花镜往上一推,笑得像个抓到语病的语文老师:“少整那些虚的,去把处警记录写了!”

玻璃窗外,城市的万家灯火次第点亮。在这个平凡的基层派出所里,有一种守护正在生根,有一种责任永远年轻。

编辑:贾知若   校对:何盈巧   审核:刘祥玖 吴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