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媛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周夕又
今年以来,简阳法院聚焦调解成效制约诉源治理发展的现实困境,后移司法解纷发力点,探索“全链条”指导调解,突出以“赋能”提升基层调解水平,让调解力量挺在前、靠得住,推动纠纷源头预防、多元解纷。2024年以来,通过人民调解方式化解的矛盾纠纷达1800余件,调解成功率上升1.7个百分点,调解在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中发挥了主渠道、主力军作用。
凝聚审判智慧,为调解指导夯实理论基础。聚焦调解现实困难,强化司法经验提炼总结,注重向前端调解输出审判智慧,提供可借鉴利用的调解方法论。以需为引明堵点。为了破解以往指导内容与实务脱节的问题,强调从一线走访交谈、工作群答疑讲解中收集指导需求,从抽样评阅人民调解协议、现场旁听调解中挖掘调解中的问题不足,深度梳理指导内容与实际工作结合点,将指导触角延伸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确保指导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以案为向明重点。7个专业化审判团队深入剖析离婚、继承、民间借贷等各自专业领域成讼纠纷产生的规律,提炼类案纠纷“最大公约数”,明确借款利率、违约金等132项关键事实要素,分类编制金融借款纠纷、离婚纠纷、民间借贷纠纷等7类常见纠纷的《要素式调解书》,指导调解员在调解准备阶段全面把握调解重点,在调解进行阶段引导当事人围绕争议要素有序陈述,调解成功的作为司法确认的参考依据,调解不成的帮助当事人树立合理预期,以此推动调解工作的专业、规范、高效开展。以实为据明难点。从基层调解工作实践中最常见、最突出、最多发的纠纷入手,以“反向视角”实地调研推演高发诉讼产生演变过程,结合纠纷进入诉讼后呈现的争议焦点梳理矛盾纠纷调解处置中的难点,以化解效果好的典型案例为参考,编制包括调解方法技巧、化解纠纷流程、典型案例分析在内的《矛盾纠纷处理指导手册》2期,确保调解人员一看就懂、一听就明、一学就会,今年以来制作发放300余册。
加强过程示范,为调解指导树立参考标杆。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下沉司法力量在调解过程中手把手指导基层调解人员,确保其正确理解调解方法、准确运用调解语言和手段。打造纵横交叉的调解指导团队。充分发挥法庭服务人民群众的前沿阵地作用,构建“人民法庭+基层调解组织”结对调解机制,7个人民法庭分别与22个镇(街道)组建联合调解工作组,结合法庭与镇(街道)共建的星新诉源治理工作站等开展日常调解;发挥专业化审判团队准确掌握相关专业类案件的主要特点和裁判规则的优势,与住建局、人社局等下辖调解力量构建“专业化审判团队+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结对调解机制,利用诉源治理信息平台推动信息开展响应式联合调解,2024年以来累计联合调解53次,调解成功率提高1.2个百分点。利用巡回审判叠加调解示范指导功能。充分发挥巡回审判“零距离”“接地气”的优势,依托“法润简乡”巡回审判品牌,将审理现场、调解现场搬至乡村巷陌、田间地头、社区院坝,选取争议焦点突出、典型意义明显的纠纷案件,邀请辖区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人民群众等参与旁听庭审调解逾500人次,并现场开展人民调解培训指导8场次,充分发挥“办理一案,教育一片,指导一院”的引领示范作用。发挥“示范判决+指导调解”组合效用。针对道交、物业、劳动等各领域群体性批量化纠纷,精选办案骨干组成专题工作组,通过示范判决为后续处理“打样”,帮助类案当事人形成合理预期,并引导平行案件及同类纠纷参照示范判决结果开展调解,促进纠纷批量化、流程化、集中式化解。
做细案后复盘,为调解指导总结有益经验。重点针对调解失败案件开展专项反思梳理,找准解纷能力提升突破口,为后续类案调解改进工作方法。建立调后庭审跟踪反馈机制,在诉源治理信息系统中设置自动推送功能,将调解失败进入诉讼的案件相关信息发送至原调解员,根据需要邀请其参与旁听庭审,进一步观摩庭审过程,学习法官的法庭引导辩论话术和沟通技巧,深度学习理解裁判文书的法条依据和说理论述,由办案法官及时对调解员提出的问题尽心答疑,提升法学理论素养和语言表达艺术。建立调解协议评析提升机制,今年已评析累计评析不予确认的调解协议158份,就调解协议中文字表述不规范、法律适用偏差等问题开展针对性培训23人次,避免类似错误重复出现;定期评选十佳调解书、十佳调解员并邀请作经验交流,帮助其他调解员提升调解协议制作技能。探索打造“跟班学调解”项目,邀请人民调解员、基层工作者以实习调解员的身份来院进行跟班实训,由调解指导团队成员担任导师,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指导参与诉前调解、旁听庭审、评阅人民调解协议书等,积极完成“助调N案、旁听1审、评阅2案、主调3案”的培训任务,实战学习纠纷调解技巧,实时评估培训效果,今年已累计7人次完成项目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