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公安局新津区分局安西派出所民警邹文鑫:“热心”换“安心”,做百姓家门口的“平安守护者”

  
2024-07-05 15:22:45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曾昌文

“姐,喊你刷单赚钱的都是诈骗,天上不会掉馅饼,别遭骗了!”“老板,你这个灭火器快过期了,记着提前更换。”“叔,有事儿打我电话,我24小时开机!”这个正在和群众打招呼的人叫邹文鑫,是成都市公安局新津区分局安西派出所的一名社区民警,今年是他“弃文从武”的第17年,也是他扎根社区、服务群众的第6年。

这些年来,他认真面对平凡而又实际的每一件小事,用自己的“一颗热心”换来辖区群众的“一片安心”,成为百姓家门口的“平安守护者”。


社区里来了个“年轻人”

每个男孩心里都有一个英雄梦,邹文鑫也不例外。邹文鑫辞职报考了人民警察,最终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刑侦民警。

十年时光倏忽而过,35岁那年,邹文鑫因工作调动来到邓双派出所担任社区民警,已经在刑侦战线摸爬滚打了11年的他却突然有些紧张。“以前是和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打击违法犯罪,现在是直面基层群众,工作对象、工作方法都变了,多少有些不适应。”


一般来说,社区民警较为年长、熟悉辖区情况、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作为一名远未到平均年龄的“小年轻”,面对错综复杂的社区治理问题,邹文鑫感到有些头疼。“做社区工作其实不难,不过是四个字‘将心比心’,有些事情我们觉得微不足道,但对群众来说却是天大的事情。”感受到邹文鑫的困惑,所里的老民警亲自向他传授工作“法宝”,带着这一“法宝”,邹文鑫耐着性子沉到群众中间去,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短短两年间,就从不被信任的“小年轻”成长为社区警务工作“小能手”。


2020年,因派出所机构设置优化调整,邹文鑫来到安西派出所工作。刚到所上,领导就对他委以重任,他负责的辖区,下辖3个行政村,常住人口多达1万人,初来乍到的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所长语重心长地嘱咐他:“要脚踏实地,走的深入、走出效果,了解老百姓的实际困难。”邹文鑫把这些话记在了心里、付诸于实践,他每天走进田间地头,用双脚丈量辖区土地、用双耳倾听群众意见、用双手解决居民实际困难。解决居民实际困难更对仗一些。日子一天天过去,辖区治安环境越来越好,他也从初来时的“小邹警官”变成了群众挂在嘴边的朋友“老邹”。

寒冬雨夜登门,挽回群众“血汗钱”

2022年12月22日,一面绣着“为民服务,反诈先锋”的锦旗被送到了安西派出所,交到了邹文鑫手中。这面小小的锦旗背后,隐藏着一个“惊心动魄”却又温暖人心的故事。


时间回到一周前的某个雨夜,正在值班的邹文鑫接到反诈预警,家住安西镇的黄女士疑似遭遇刷单诈骗,已向对方汇款16800元,且仍在与对方通话,存在二次转账的风险。收到线索的邹文鑫立即办理紧急止付,将钱款暂时冻结,并积极同黄女士联系,不料一片真心却惨遭“碰壁”。

“我给我朋友转钱关你啥子事?你莫管我!”电话那头的黄女士对骗子的套路深信不疑,甩下一句话后便将电话挂断,再也联系不上。“坏了!”邹文鑫心里一咯噔,“得赶紧想办法阻止她继续转账。”因为基础工作做得扎实,邹文鑫很快便锁定了黄女士的家庭住址,他一边联系村干部,一边赶往黄女士家中。此时,一场冬雨,正淅淅沥沥地下着。 

当邹文鑫和村干部赶到时,已经被“洗脑”的黄女士正准备继续朝对方转账,邹文鑫见状立即上前阻拦。“我没有被骗!你给我出去!”遭到阻拦的黄女士情绪异常激动,根本不理会两人说了些什么。见到黄女士仍然“执迷不悟”,邹文鑫只能耐住性子先安抚她的情绪,一点点拆穿骗子的套路,举身边案例进行劝说,这一劝就是一个小时。

“谢谢你们,我刚才脑壳昏了!”一个小时后,回过神来的黄女士终于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赶忙向二人道谢。“没事姐,以后不要轻易给陌生人转账,你的16800元解冻后就能原路返回。”

回到所里时,邹文鑫身上的警服早已被淋湿,头发一缕缕贴在脑门上,看起来很是狼狈,但他的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微笑:“这点雨算啥子,能挽回群众的损失,值了!”

甘为群众解烦忧

一万余人的辖区,各种家长里短自然是少不了。对他来说,当好群众身边的解忧人,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才是最需要思考、也最实在的事情。“很多矛盾纠纷没有单纯的对与错,调解这些矛盾需要一次一次跑、一遍一遍说,直到双方达成一致、解开心结。”这是他这些年总结下来的宝贵经验。

“邹警官,你快来吧,我们工地门被人堵了!”这天一早,天还没大亮,邹文鑫便接到了辖区在建工地的电话。接到电话后邹文鑫立刻动身赶往现场。“不把钱给我们,谁也别想进这个门!”刚到现场,邹文鑫就看到一群中年男子正情绪激动地大声嚷嚷着,见状他立刻上前了解情况。原来,这几名男子是装修工人,一年前为工地房屋进行装修,老板却以装修质量不过关为由拖欠装修费用30000余元,这一拖就是一整年。

邹文鑫第一时间稳控双方情绪,先是“背对背”了解双方情况,之后“面对面”解决问题。邹文鑫找到老板王某,现场察看了双方争议的房屋装修质量问题。王某辩称,没结清装修费用是因为张某贴的地砖有质量问题,只要重新返工,把有问题的地方整改到位,自己愿意支付剩余装修工钱。张某称,自己身体刚做完手术,返工是不可能的事了,同时也承认了装修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但认为王某扣除30000元的装修工钱有点过分了。双方现场难以达成一致,为避免矛盾升级,在征得双方同意后,邹文鑫将双方带至所上调解。


邹文鑫组织村组干部、驻村法律顾问向双方核实了情况,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和诉求,对照双方的矛盾焦点,分析原因、以情释理、提供解决方案,通过耐心细致的沟通调解,双方一致同意:自签订调解协议书一个月内,张某找人代为修补整改装修质量问题,由王某支付完剩余的30000元装修工钱给张某。

至此,双方握手言和,一起因房屋装修引发的纠纷在邹文鑫的努力下得以圆满化解。

入户走访、宣传反诈知识、调解群众纠纷……这是邹文鑫每天的工作清单,这些工作看似平凡,却构成了社区治理的平安基石。如今,“有困难,找老邹!”已经成了社区居民口头禅。在他看来,这种信任感是对自己工作最大的肯定。“很多人想为群众做好事都没有机会,而我们穿上这身警服,就代表了一种荣誉、一份责任。”邹文鑫笑着说。



编辑:谢梦吟   校对:何盈巧   审核:周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