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陈博 文/图
“王姐,今天社区有儿童户外活动,一会儿可以带小朋友来参加。”周末一大早,家住成都市成华区跳蹬河街道锦绣社区的刘大姐(化名)又像往常一样,张罗着社区“暖心驿站”儿童之家的工作。这两年来,“娃儿有心结,社区找刘姐”已经成为锦绣社区家长们的口头禅,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如今已成为社区心理服务体系骨干的她,曾经也是这个体系的受益者之一。
刘大姐的儿子小周(化名),从幼儿园时期开始,就表现出厌学、社交困难等症状,不仅难以融入集体,甚至连基本的课堂教学都无法保证。后来,经医疗机构诊断,小周是典型的分离焦虑症患者,医生建议多从日常生活入手,加强心理干预和社交训练。
3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刘大姐在手机里看到社区正在举办儿童之家活动,她赶紧替儿子报了名,社区心理老师为小周提供了专业的心理支持和指导,通过定期的心理辅导,小周的自信心逐渐增强,对社交的恐惧感也逐渐减轻,逐渐展现出优秀的人际关系和学业表现,在成绩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还成为了班级老师和同学口中的“小太阳”。
在陪伴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和社区活动的同时,作为母亲的刘大姐也开始积极学习心理学和家庭教育知识,她通过参加锦绣社区父母课堂、教育讲座和家庭沙龙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2023年春,她通过面试,成为了锦绣社区的一名社工,将所学的心理学和家庭教育知识服务到社区家庭中,为更多的家庭提供帮助和支持。
今年,社区里建起了暖心驿站,她主动请缨,成为了暖心驿站第一批专职工作人员,为更多像她儿子一样的孩童及家庭,提供心理建设服务。“咯,你看,这些都是我这几年帮助过的对象……”刘大姐自豪地向记者亮出手机,里面存储着100多个社区居民的联系方式,这其中,有的还备注了服务时间和具体情况,从“受助者”到“助人者”,在这样的角色转换中,刘大姐感受着爱的温暖,也传递着爱的力量。
其实,在成华区,像刘大姐当前,成华区正大力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微网实格”整合社区、医疗机构、学校、社会专业力量等各界社会资源,在社区公共空间打造集知识宣传、心理咨询、困难帮扶、矛盾调解功能于一体的“暖心驿站”,围绕后疫情时期心理关怀、青少年应试焦虑、网络成瘾、亲子关系等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疏导和亲子互动等活动,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触手可及的心理服务。
据统计,截至目前,成华区已初步完成4个“暖心驿站”建设,服务群众共计2000余人次,下一步成华区将在各街道全面铺开,计划年底前完成全区社区总数25%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