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李世亮:建议在成都设立国际仲裁院

  
2023-03-06 19:33:57
     

四川法治报-法治新闻客户端记者 周靖

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以来,立足内陆、承东启西,服务全国、面向世界,逐渐建设成为西部门户城市开发开放引领区、内陆开放战略支撑带先导区、国际开放通道枢纽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示范区。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多项国家战略以及四川自贸区、天府中央法务区建设的深入,作为四川自贸试验区的核心城市,成都区域性涉外法律服务需求进一步扩大,国际货物贸易、多式联运规则、供应链金融、航天航空、跨境投融资等跨境纠纷解决的需要日益增长。全国人大代表、省律师协会会长、国浩律师(成都)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李世亮表示:“在成都设立独立的国际仲裁机构,十分必要。”


他认为,已制定实施二十多年的《仲裁法》不能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亟待修改完善;《民事诉讼法》基于涉外法律服务需求的变化,涉外编也进入酝酿修改阶段,为广泛设立国际性仲裁机构设立提供了契机。加上“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成都国际仲裁中心”“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西南)中心”和“一带一路外国法查明(西南)中心”建成后,选培仲裁员1438名;依托一带一路法律服务机制建立国际化、专业化的专家库和广泛合作渠道,汇集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仲裁、调解、查明员队伍并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成都已具备设立独立国际性仲裁机构的人才基建和实务经验。

在今年两会期间,李世亮提出了关于在成都设立国际仲裁院的建议。他表示,可以借鉴首批纳入“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五大仲裁机构的设立路径,以贸仲分会改制、境内仲裁机构改制等方式,加快推进成都国际仲裁院的设立。确定成都国际仲裁院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引导跨境电商平台选择成都国际仲裁院调解中心作为纠纷化解机构,开设符合产业规则的争议解决法律服务产品,推动对传统电商产业领先城市的弯道超车;争取设立体育分部,构建国际化的体育纠纷解决机制,专门处理体育纠纷仲裁案件,助推高标准世界赛事名城创建。

同时,持续推动成都国际仲裁院的创新发展。结合“三中心”实践经验,推进“调解+仲裁”的跨境争议解决模式的优化,帮助市场主体高效低成本化解纠纷。推动高水平开放,对标国际高标准规则制度,衔接国际经贸规则,不断创新仲裁规则体系,深度参加国际规则制定,实现仲裁规则的国际化。完善在线纠纷解决机制,高品质创新建设智慧法务,并不断引入先进信息技术,及时进行智慧仲裁创新补给。

优化相关律师人才扶持政策,建设高素质律师人才队伍。首先,建议将律师人才队伍建设纳入现代服务人才计划和人才扶持政策范畴,由政府财政给予适当专项培训资金。其次,在涉外法律人才需求量空前增大的背景下,可以设立涉外律师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以适应涉外法治建设等法律服务需求。此外,相关部门为律师领军人才制定专项培养计划,建设律师人才培养基地。需要注意的是,国家提供的人才培养方案、扶持政策不能“一揽子”适用于所有执业律师。律师人才培训应当有所侧重、循序渐进,根据律师职称分级开展培训。最后,应鼓励和资助律师人才参与国际律师组织活动和会议,推荐更多优秀涉外法律人才到国际经济贸易组织、国际仲裁机构任职,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形成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规则体系,提高我国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的影响力。

编辑:夏修露   校对:曾燕   审核:代建军